摘要:①近期帝爾激光與海目星、TCL中環參股公司與愛旭股份之間的訴訟糾紛,再次將光伏專利爭奪戰推至聚光燈下,專利糾紛背后BC技術成為爭奪焦點。 ②爭端表面上看是知識產權之爭,背后實際是行業愈加殘酷的競爭。
財聯社11月23日訊(記者 武超)技術創新是光伏產業發展重要的推動力,近期帝爾激光(300776.SZ)與海目星(688559.SH)、TCL中環(002129.SZ)參股公司與愛旭股份(600732.SH)之間的糾紛,再次將光伏企業專利爭奪話題推至聚光燈下。
財聯社記者從海目星公司獲悉,與帝爾激光之間的訴訟糾紛均已終結,唯一被判侵權的一起案件涉及的是PERC設備,但公司的發展方向已經轉移至TOPCon、BC等領域,對于公司經營幾乎沒有影響。而TCL中環參股公司Maxeon與愛旭股份的海外訴訟還在進行中,愛旭股份發布聲明否認在BC電池專利方面存在侵權。
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光伏專利技術之爭反映了企業間在技術創新及商業利益的較量升級。由于行業同質化產能大幅擴張,供過于求趨勢下競爭更加白熱化,未來專利糾紛的案例或將持續增多。企業將更加重視技術創新帶來的降本增效,這將成為獲得未來競爭優勢的關鍵。
又見“專利戰”
帝爾激光于11月20日和21日在其微信公眾號“帝爾激光”上連發聲明函。聲明函顯示,經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已于2023年9月20日取得生效判決書,判決海目星立即停止侵害帝爾激光專利權(專利號ZL201820833146.8)的行為并賠償帝爾激光經濟損失和合理維權費用。
據悉,因海目星未主動履行判決金額,深圳市中院查封、凍結、扣押海目星相應金額財產后,海目星已向帝爾激光支付判決金額。
帝爾激光表示,本案后,如帝爾激光發現海目星還存在其他未拆除的涉嫌侵權設備,或仍進一步制造、銷售侵權設備的,帝爾激光將進一步采取維權措施,嚴肅追究法律責任,包括但不限于訴請法院要求拆除、銷毀侵權設備。
不過,11月21日,海目星在其微信公眾號“海目星激光”上發布“鄭重聲明”作為回應。
聲明顯示,2022年,帝爾激光對海目星提起五項專利侵權的訴訟,均已于近日結案。其中四起案件在法院審理階段原告主動撤訴;另一起案件對應的被訴PERC 設備,海目星并未面向市場出售過。
對于專利訴訟案件的情況,海目星公司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與帝爾激光相關的專利糾紛案件均已經審理結束。“一共有5項專利訴訟,其中2項在報給國家專利局確認的流程環節就被駁回了,還有2項是帝爾激光在申請審理的過程中,自己主動就撤訴了。”
而這剩下的1項訴訟,上述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該專利關于PERC設備,具體叫“花籃自循環供收料機”,“這是比較老的技術,已經不是海目星目前關注的方向,因此對公司經營沒有什么影響。該設備使用的花籃結構,應該是在較早以前被帝爾激光先注冊了專利,但其實這種結構在行業中比較通行,設計中難以避開,各家企業都在使用。”
財聯社記者查詢到這起案號為“(2023)粵03執2173號”的案件,海目星的被執行金額為20.5萬元。
無獨有偶,TCL中環近日發布公告稱,其收到參股公司Maxeon的通知,由于專利被侵權,已經對愛旭股份、愛旭股份的子公司、分銷商在德國曼海姆地方法院提起了訴訟。
對于TCL中環所稱的專利侵權,愛旭股份發布聲明,表示不存在對該專利的侵犯。“針對該項訴訟,公司將積極應訴,并與全球合作伙伴緊密協作,共同捍衛我們的正當權益。基于誠信透明的原則,公司將及時公布此項訴訟的進展。”愛旭股份表示。
技術分歧下鏖戰猶酣 BC電池再次成為焦點
在過去數年里,PERC電池技術一直是光伏行業主流。但是當前,光伏市場已經走到新一代電池技術迭代的轉折口,正向TOPCon、HJT和BC(或IBC)等電池技術方向邁進。
這次產生糾紛的帝爾激光與海目星,均經營激光設備,并都在新一代光伏技術領域進行布局。
近期投資者交流活動上,海目星表示,截至今年11月,公司TOPCon SE設備市占率約為40%。在光伏領域,除TOPCon技術以外,公司在BC電池新品研發方向上已完成產品驗證并獲得了客戶認可,同時,在TOPCon激光輔助快速燒結設備(LAS)已實現突破,并已成功完成出貨。
帝爾激光披露,今年三季度,公司應用于TOPCon電池工藝的激光LIF技術,一經推出就獲得客戶的認可并取得量產訂單;在BC電池工藝上,頭部公司宣布選擇BC路線,公司今年應用于BC電池的激光技術已經取得10多吉瓦訂單,繼續引領光伏行業激光技術發展。
而另一起專利糾紛的雙方,愛旭股份與TCL中環均在BC技術領域擁有較大話語權。
愛旭股份一直押注ABC電池路線,其在珠海首期6.5GW ABC電池項目已實現投產。按照規劃,至2023年末,愛旭方面預計將完成珠海首期10GW年產能電池及配套組件項目的建設,并力爭實現義烏15GW年產能電池及配套組件項目的建成投產,建成后將形成年產能25GW的ABC電池及組件的制造能力。
根據愛旭股份方面透露,其ABC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達到26.5%,并采取無銀化大幅降低生產成本,與之對應的ABC組件量產效率達到24%。
截至2023年10月31日,愛旭股份圍繞ABC技術申請專利325件,獲得授權專利157件。
TCL中環自2019年參股Maxeon Solar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隨后進行增資成為第一大股東。Maxeon 的IBC(BC路線的一種分支)電池2004年就已投入商業,系全球最早率先研發且規模量產IBC電池的企業。
根據TCL中環在公告中稱,2023年6月Maxeon宣布基于IBC電池的組件Maxeon Solar7的光電效率達到創世界紀錄新高的24.7%。據悉,Maxeon擁有全球范圍內超1600項已授權專利及超過360項在申請專利的保護。
這些專利糾紛,無疑再次將BC電池拉至聚光燈下。實際上,國內BC電池玩家并不多,這一技術路線今年曾一度引發爭論。
光伏賽道幾乎全面倒向TOPCon路線之時,隆基綠能(601012.SH)選擇押寶BC電池。隆基綠能在9月初的2023年中報業績交流會上直言,其堅定看好BC電池技術路線,預計接下來5-6年BC電池將成為晶硅電池絕對主流,未來擴產將聚焦于BC電池技術。
據悉,目前隆基綠能已建成HPBC電池(BC電池另一分支路線)產能約30GW。根據隆基綠能在2023年中報業績交流會反饋,目前其HPBC電池良率超95%,在海外較TOPCon產品有1美分/W以上的溢價。
此前,在隆基綠能大舉進軍BC技術之時,也有投資者表示了對BC技術專利的疑問。10月31日,隆基綠能曾回應表示,關于BC技術專利問題,在大規模量產前已經進行了判斷,包括風險評估,公司認為不存在專利問題。
不過,也有堅定走主流TOPCon技術路線的電池廠商。其中以晶科能源(688223.SH)、天合光能(688599.SH)和阿特斯(688472.SH)等巨頭為代表。
同質化產能擴張加劇 部分企業獲利能力下滑
今年以來,國內光伏行業依然在一路狂飆。11月20日,國家能源局發布1-10月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1-10月,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達1.43億千瓦,同比增長144.78%。
然而,快速擴產可能出現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部分環節存在階段性產能過剩的風險。目前,從上游硅料、硅片,到電池片,再到下游的組件,均已出現價格非理性下跌現象。當近期國內光伏P型組件最低報價跌破1元/W時,業內對于提防“價格戰”的呼聲愈發強烈。
財聯社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光伏行業營收與凈利增速,較上年收窄明顯。84家光伏上市公司的平均營收同比增速為32.1%,上年同期為58.06%;平均歸母凈利潤增速為27.27%,上年同期為91.9%。
尤其是第三季度,企業獲利能力下降明顯,反映出供過于求趨勢下的競爭力減弱。32家光伏公司三季度的凈利潤同比下滑超過15%,TCL中環、愛旭股份、隆基綠能、通威股份(600438.SZ)、固德威(688390.SH)等龍頭均在列。
環保與公用事業分析師許杰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相關企業的爭端表面上看是知識產權之爭,實際背后是行業愈加殘酷的競爭環境在作祟。當一些企業的市場領先地位受到沖擊時,有動力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利益和份額。“目前光伏行業還沒有見底,部分企業生存將會更難。誰的技術更創新更多、更優質,誰就會在未來白熱化的競爭中存活下來。”
事情也確實如此。例如,今年以來,愛旭股份大舉進軍歐洲市場,與Maxeon Solar存在直接競爭。
在10月的英國光伏儲能展中,愛旭股份攜ABC 組件等產品在展會現場與Segen簽署100MW 的ABC 組件產品分銷協議,雙方達成戰略合作。在9月,愛旭股份先是與荷蘭光伏產品總供應商VDH SOLAR簽署520 MW供貨協議,隨后與比利時光伏分銷商Gutami達成供貨協議。
而Maxeon近來經營則出現狀況。該公司10月宣布,其業績受到全球分布式市場需求放緩、美國最大分布式客戶違反付款合約等因素拖累,鑒于最新市場形勢,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15%,預計大部分裁員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財報顯示,在第三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收2.276億美元,環比顯著下滑。11月21日,Maxeon 盤中觸及4.7美元,股價創歷史新低,年初至今跌超70%。
下一代光伏電池技術之爭風云漸起,導致近一兩年,圍繞BC電池、TOPCon等新技術的專利糾紛此起彼伏,主要涉及到的光伏企業還包括韓華(HANWHA Q CELLS)與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中信博與安泰新能源等。
許杰認為,毫無疑問,專利技術將繼續在光伏產業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并可能成為制約或促進某些公司成長的決定性因素。此類專利爭議往往會導致企業的研發成本上升、法律費用等運營支出增加和市場進入壁壘增大,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也推動了企業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專利保護。“企業可以通過建立健全的專利管理體系,達成專利聯盟、專利共享等合作方式等,來盡力消減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