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盧偉冰高調官宣“真AI手機”之后,小米的硬仗來了
作者|陶然 編輯|魏曉
SU7發布之后的一段采訪,主持人問雷軍,如果2021年沒決定要造車,現在的你會在做什么。
雷軍想了一下,說多半在干AI。
彼時大模型風口尚未興起,造車是個比沉寂多年的AI產業好很多的故事,但今非昔比:AI也火了。
而這副當時沒被雷軍親自接下的擔子,現在落到了小米手機業務新晉帶隊人手中。
8月23日晚,小米集團總裁兼小米品牌總經理盧偉冰在個人微博發帖預告稱,澎湃OS 2.0 將承擔著“AI大模型重構操作系統”的使命。
以及,AI手機是投資人近期“非常關心”的概念。
這并非盧偉冰第一次大談AI手機:年初世界移動通信大會期間,相關概念已然成為全場焦點。不過盧總當時投出的,卻并非絕對意義上的“贊成票”:
我是反對把AI概念化,起一個叫AI手機,把你原來的手機名字后面加一個AI,我覺得其實沒有意義。我覺得AI是一種無處不在的能力,當你感受不到AI的時候,我覺得這是AI最大的價值。你天天去談AI的時候,說明你是沒有AI能力的。
底下二月份的評論區,有人早早跳了預言家。
半年過后口風迅速改變,對盧偉冰個人來說是一記回旋鏢。但對于澎湃系統和小米手機來說,真AI這個新故事,來得大概正是時候。
澎湃1.0,該翻篇了
澎湃OS,算是小米手機近幾年為數不多的重大更新。
小屏旗艦大賣加上與徠卡搭橋成功,讓小米的數字系列從12(與徠卡的合作是從12S系列)開始的模式在2022年往后的三年里基本固定下來:正代控制機身尺寸、重量和手感,主打高端全能;Ultra系列則進一步力推徠卡專業影像。
而這段時間,也正好處在小米汽車“首戰即決戰”的三年。
2023年10月正式發布后,小米公開了部分澎湃OS系統的研發過程和時間節點,其中提到公司分別在2017年發布了自研 Vela OS系統以統一 IoT設備生態、2019年開始并行研發純自研通用系統 Mina OS,以及非常重要的,在2021年迅速開啟了車機OS的研發。
直到2022年初,小米將MIUI、Vela、Mina、車機OS四個系統的軟件架構統一、操作系統底層合并完成后,才有了最終的澎湃OS 1.0。
圖源/@數碼閑聊站
有意思的是,在澎湃OS發布前的兩個月,雷軍和盧偉冰曾分別在微博預熱了一陣“MIUI 15”,似乎MIUI系統本來仍會有一次版本更新。
但最終出現在接下來一次大更的系統名稱,卻變成了澎湃OS。MIUI系統,被決策層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里迅速安排了退休。
期間行業發生的唯一大事,就是華子帶著一大堆自研buff的Mate 60空降市場。
將MIUI15的消失和澎湃1.0的出現解釋為小米在系統層面對沖“自研”的輿論壓力,當然有一定合理性:一套新命名的1.0系統,確實要比已經迭代到版本號14/15的MIUI更方便去講些新故事。
但比對沖輿論重要很多的,是小米SU7要來了,要安排在年底預告了。
所以,在“小米澎湃OS暨小米14系列新品發布會上”,雷軍官宣了小米集團最新戰略是從「手機×AIoT」,升級到「人車家全生態」。
車是變量、是增量。不管是澎湃還是MIUI,在2021-2023年期間,尤其23年,系統整合優化的重心,理應是在那輛車上。所以澎湃OS 1.0在品宣中是有AI大模型含量的,但AI只是賦能,沒有真正站到C位。
關于系統偶爾卡頓和自研含量等等質疑,也隨著SU7的曝光,連同聚光燈一并帶走,聲量弱了下來。
但在2024年中的情況是,小米SU7已經成了:月銷破萬,將特斯拉Model3拉下神壇以及20w以上銷量榜榜首,品牌力大幅度躍升連帶著沖高的手機銷量也有一定程度漲幅。
用雷軍的話說,是“第一仗已經贏了”。
而接下來的大工程,顯然不太可能是那輛去紐北刷圈的SU7 Ultra —— 這車即便出量產版也沒道理會成為銷量層面的爆品。手機業務則確實應該借SU7帶來的這股東風,有些大動作了。
“如果沒有造車,現在應該在干AI”,雷軍說小米16年就已經“All in AI”,投了三四千人。
所以,AI任何時候都還是要有人去干的,現在也必須是負責手機業務的盧偉冰。
量變,還沒有產生質變
客觀來講,被盧總劃歸為“都(只)是AI Feature”的那部分手機,過去一段時間其實已經把AI這個概念,塞進了用戶日常使用的絕大部分高頻場景。
華為的小藝(盤古大模型)、OPPO的小布(安第斯大模型)、VIVO的藍心小V(藍心大模型)?和小米小愛同學一塊擠在AI助手賽道;各家相機和相冊塞入的AI功能擠在超長焦成像和后期修圖賽道;通話錄音轉錄、筆記處理、文檔寫作,宣傳口徑各異但功能也相對趨同,通信、辦公、娛樂,方方面面都可以在品宣中找到AI字樣。
這樣來看,搭載澎湃1.0的幾款手機和友商的區別,也就不在于小米這邊多了什么AI功能,反而是友商已經提完的“AI手機”這一概念,小米還沒正式提出來。
有一種“你們打完了,但我還沒發力”的感覺。
但一個現實情況是,從現有案例來看,無論是AI手機還是某個AI功能,站在用戶的視角都絕非一種剛需(來自第三方的通用大模型,如豆包、Kimi、文心一言等除外)。
一年多時間里系統內部的各種升級換代,沒能讓用戶養成足夠的AI使用習慣,或是形成某種亟待填補的需求,多數 AI 功能并不常用或者并非用戶所關注的重點。高密度的AI量變,尚未帶來手機軟件或硬件形態的新一輪質變。
找一個相對直觀的對比:iPhone 出現之前的手機通常被稱為功能機,而iPhone 的出現直接引發了智能機變革,集通信、娛樂、辦公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有著豐富的應用生態和便捷的觸控操作。
而AI對于智能手機而言,似乎不太可能成為這種顛覆式的變革,它是在智能手機的基礎上進行的升級和優化,通過引入或升級AI能力在某些方面提升體驗,像是更智能的語音助手、更精準的圖像識別、個性化的推薦等,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智能手機的基本形態和核心功能。
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是一個巨大的跨越,從硬件到軟件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從智能手機到 AI 手機更多的是一種漸進式的發展,是在現有技術基礎上的創新和改進,而非徹底的顛覆。這也造成了所謂“AI手機”的概念價值,總是大于具體的實用價值。
雷軍曾提到汽車行業在部分設計上,過去140年的時間里已經窮盡了很大一部分優秀創意,其實手機行業在經歷了多年的高度內卷和整體增速下滑后,功能上基于目前的技術水平已經有些“盡善盡美”,被詬病的擠牙膏式更新,于行業而言是一種無奈,捅破天花板總是有心無力。
IDC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降至11.7億部,為近十年來最低的全年出貨量。宏觀經濟挑戰致使的消費力不足是一方面,智能手機本身功能創新不足和新應用的乏力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用戶缺乏購機、換機的需求。
機構預計,得益于端側大模型等AI功能普及,具備生成式 AI 的智能手機將在24年中實現約344% 的高增長,占據整個市場 18% 的份額。
而目前尚處于概念階段的新一代AI手機,到2027年的市場份額甚至被認為會接近50%——AI當然是最新一場頗具想象空間競逐,只是各家目前跑的節奏相似,內容上又多少有些不及預期。
手機的“紐伯格林北環”
八月初,雷軍的社媒更新過一條動態,拍的是團隊在德國紐伯格林北環賽道的P房(Pit House,賽車維修站)啟用了,里面停著兩輛小米SU7 Ultra工程車。
和雷軍一起歐洲出差的盧偉冰,也在現場:
此前盧偉冰在微博中提到,小米14 Ultra在國內市場及歐洲市場都銷量喜人,“提升非常顯著”。集團Q2財報中同比增長27.1%的智能手機業務收入,也證實了小米在上半年全業務線的高歌猛進,并非空談。
14 Ultra的首勝告一段落,可預見的高端機市場依然會是紅海一片。AI手機,成了盧偉冰治下,那段同樣需要跑出成績的“紐北”:做成了很牛X,但問題在于并非那么好做成。
至于是否也在“贏的路上”,先要看這代澎湃OS 2.0,能掏出什么足夠“真AI”的東西了。
來源|AI藍媒匯 作者|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