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葉二 編輯 | 魏曉
馬云選擇了放手。
日前,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發布公告稱,9月27日上午9時39分起在港交所短暫停牌,以待根據公司收購及合并守則發出載有公司內幕消息的公告。
這很快被市場解讀為,大潤發將要被賣,或已板上釘釘。這也直接意味著,馬云自2016年發起的新零售戰略以徹底認輸的方式,走向終局。
回想起2016年的云棲大會上,彼時的馬云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拋出了讓整個零售市場隨之動蕩的新零售戰略:未來沒有線上線下之分,以后傳統電商也會被新零售取代。
緊接著,盒馬作為零售業“新物種”橫空出世,同時阿里以224億買下大潤發,以此作為新零售的試驗田,并在后期還進一步追加了投資。
開局很是轟轟烈烈,一切都在朝著線上線下零售融合的趨勢演進,不僅是阿里,零售行業很多人都在響應馬云新零售的號召,一起做起了新零售的大夢。
甚至網友還調侃,阿里之所以入主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正在于“搞新零售”。
然后便是夢醒時分。
神奇的互聯網方法論,沒有在實體零售上產生奇跡。一向被奉為商業圣經的馬云戰略陽光,也丟失了魔法,沒能再次顯示對趨勢的前瞻把握。
總之,新零售成為了傳統實體零售在互聯網資本影響下走過的一段彎路,參與其間的各方,無論是阿里京東蘇寧,還是大潤發永輝等,都沒討到一絲好處,反倒是彼此拖累。
于是,分手。
先是,京東將手中握有的部分永輝超市股權轉讓給名創優品的葉國富,接著,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發出公告,提示投資者大潤發或將被賣,轟轟烈烈的新零售走了八年,終于是要徹底劃上句號了。
曾在阿里入主大潤發時,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表示,“我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那么現在,馬云認輸新零售,阿里將大潤發擺在貨架,等待新一輪金主接盤時,不知馬云心中會作何感想:對于新零售,究竟是自己眼光的誤判,還是時代拋棄了新零售?
早想賣了
阿里早就想賣大潤發了。
自阿里新一任管理層上馬之后,組織戰略也發生了很大的調整,一個明顯的信號是,包括盒馬、大潤發等在內的新零售業務,已經不在阿里的主戰略視野內了。
同時在此背景下,相對于內部孵化的業務盒馬,收購而來的大潤發的戰略權重還要更低,也更大概率被出售。
阿里高層也一直有所放風。
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表示,公司將有三個重要優先級方向——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臺業務、AI驅動的科技業務、全球化的商業網絡,并將“更堅決地投入,更果斷地取舍”。
投入,自然指的是AI+電商,而取舍,則自然針對的是大潤發此類業務。
今年2月初,阿里公布2024財年第三季度業績財報會議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也同樣回應稱,資產負債表上依然有一些傳統的實體零售業務,“這些也不是我們核心聚焦的,如果能夠完成退出的話,也是非常合理的。”蔡崇信也表示,考慮到當前市場情況,退出需要時間慢慢實現。
很顯然,在馬云歸隱、張勇退場之后,新的阿里已經在重估新零售這一兩人力主的戰略,并基本內部已經達成共識,即對部分新零售業務實現部分退出。
事實上,相關動作也一直在推進中。
今年以來,大潤發就已經多次傳出被出售的消息。比如在3月,有消息稱,阿里內部基本已經確定,把大潤發和盒馬出售給中糧,大潤發約預估100億元,盒馬約預估200億元,雙方框架協議已經擬定,是馬云在阿里內部做了最后拍板。不過針對該消息,盒馬和大潤發方面都予以了否認。
再到此次,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直接發布停牌公告,阿里出售大潤發,大概率已然是箭在弦上。
根據市場消息顯示,包括德弘資本和高瓴投資在內的潛在收購者,一直在考慮收購高鑫零售。
目前阿里持有高鑫零售約79%的股份,以停牌時股價計算,對應股權價值約為135億港元。而為入主大潤發,阿里總共花了約500億港元。
如果阿里出售大潤發,顯而易見是慘烈割肉離場。
一段彎路
但阿里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
當下的大潤發,對于阿里來說,或許已經成為了一塊雞肋。
一方面是阿里AI+電商主戰略的聚焦,另一方面則是大潤發持續的虧損,也成了阿里的拖累。
高鑫零售財報顯示,2024財年,高鑫零售收入725.67億元,同比下降13.3%;年內虧損16.68億元,虧損幅度2238.5%;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為16.05億元,較2023年的1.09億元溢利減少17.14億元。亦在這一財年,高鑫零售關閉了20家大賣場。
于此時離場,阿里自然也是無奈之舉。
而選擇放手,也徹底證明了,無論對于阿里,還是對于大潤發來說,新零售可能都是雙方發展中的一段彎路。
2017年11月,阿里投入約224億港元入股高鑫零售,直接和間接持股比例36.16%,這一度被視為國內零售行業的里程碑事件,同樣也是阿里踐行新零售戰略的重要布局。
賣身前,大潤發是國內綜超中無與倫比的巨頭企業,有著19年不關一家店的記錄,也被譽為最賺錢的超市。
而之所以與阿里走到一起,用時任阿里CEO張勇的話來說,正是:雙方真正相信新零售。
在彼時的愿景規劃中,阿里5億多消費者、數百萬商家、整個營銷平臺,還有阿里云、大數據資源等和大潤發強大的供應鏈體系、門店網絡和強大的地面運營能力全面結合,將大潤發打造成“全球新零售最高皇冠上的明珠”。
雙方一度度過了一段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蜜月時期。2017-2020年,大潤發銷售業績持續提升,市值更一度達到千億,位列中國超市百強榜首,成了名副其實的線下超市之王。
亦在2020年,阿里再次對高鑫零售追加280億港元的投資。交易完成后,阿里將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72%的股權,并借此獲得高鑫零售的控股權,在逐步控股高鑫零售的三年里,阿里前后斥資超過500億港元。
但此后形勢則是急轉向下。
隨后三年,高鑫零售營收逐年下滑,并于2022財年首次出現虧損,2024財年虧損進一步擴大,在并表之后,也直接拖累了阿里的業績。
今年3月高鑫零售宣布換帥,原CEO林小海被調回阿里,新任CEO沈輝與高鑫零售一直都有著深厚聯系,一經上任,立刻表態,集團正在快速行動,回歸零售本質,回到大潤發建立的初心和立根之本,重塑價格力心智,重回營收增長。
這也等同于是對過往路線的否定。
或許此時雙方分手,已然成為了最好選擇。
畢竟一個極其尷尬的事實是,在赤裸裸的業績面前,現在,沒人會信新零售了。
來源|AI藍媒匯 作者|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