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業股份(600128.SH)近日發布的2021年年報顯示,公司過去一年營收和凈利潤雙增長,扣非凈利潤創下近6年來最好的表現。與此同時,弘業股份積極響應大股東號召,拿出利潤的30%來分紅。
成立于1979年的弘業股份,1997年就在上交所掛牌,是全國外貿工藝品行業和江蘇省外貿系統第一家上市企業。上市這么多年,由于主營業務主要是外貿進出口,業務特性擺在那里,所以公司一直是規模大利潤不高,幾十億的營收,僅換來千萬元級別的凈利潤。
受行業大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弘業股份近年來經營得頗不容易?!堆坨R財經》查閱財報發現,從2016年開始,弘業股份以77.89萬元的扣非凈利潤為起點,開始走向虧損的泥潭,一直到2021年才走出低谷,扭虧為盈。
毛利率下滑,多家子公司資不抵債
貿易業務是弘業股份自成立以來從事的主要業務,業務范圍涵蓋出口、進口及國內貿易。其中出口貿易主營服裝、玩具、漁具等大類產品,進口貿易主營醫療器械、化工等產品,內貿業務主營煤炭、液氨、尿素、化工品等。
2021年,弘業股份實現營業收入53.21億元,同比增長20.33%;凈利潤僅3321.63萬元,同比微增3.12%。
雖然弘業股份實現了扭虧,但其毛利率水平自2019年以來已經連續三年下滑,2019-2021年毛利率分別為7.96%、6.81%、5.92%。
在經營業績增長的同時,《眼鏡財經》注意到弘業股份的南京弘文、弘業泰州、弘業永潤、弘業永煜、弘業福天、南通弘業進出口、法國 RIVE 公司、弘業緬甸、荷蘭 RAVEN HOLDING B.V等多家子公司或虧損,或資不抵債。其中南通弘業在連續3年虧損之后,終于不堪重負,于今年3月申請進行破產重整。
除此之外,弘業股份的法國子公司、荷蘭子公司、緬甸子公司也是連續三年虧損,截至2021年12月末,三家子公司當前都是資不抵債的狀態。對于這三家子公司的營業狀況,弘業股份倒也沒有避諱,其在年報中表示,法國公司、荷蘭公司受國外疫情影響經營較困難,弘業緬甸工廠則是受疫情及局勢動蕩的雙重影響,一直處于停業狀態。
只是,全球疫情還在持續,市場需求會延遲,但不會消失。宏業股份如果只看到客觀因素,而不審視內在,找到應對的辦法,這三家子公司的結局又將如何?
現金流惡化 股價跌近八成
與2021年報一同發布的還有弘業股份為子公司提供擔保的公告。公告顯示,弘業股份擬為弘業技術、化肥公司、弘業永潤、弘業永恒、弘業永欣、弘業永為、弘業環保等7家合并報表范圍內的控股子公司,分別提供不超過 2億元、1.8億元、6000萬元、6000 萬元、2500萬元、1500萬元和 5000萬元的保證式擔保。上述借款總額共計5.9億元。
除此之外,年報數據顯示,弘業股份尚有擔保余額1.96億元。反觀公司現金儲備,截至2021年末,貨幣資金為6.02億元,同比下滑27.48%。而到了今年一季度末,貨幣資金進一步降至5.68億元。
同時,從償債能力角度分析也能發現,弘業股份或許面臨一定的現金流壓力。
《眼鏡財經》注意到,截至2021年末,公司流動負債中的短期借款為1.81億元、應付賬款7.51億元,兩項合計9.32億元。而當期貨幣資金僅能覆蓋上述借款的64.59%,較2020年86.91%的覆蓋比例下降20多個百分點。
需要注意的是,弘業股份的經營現金凈流數據表現也不容樂觀。
年報顯示,2021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為-1.85億元,同比下滑150.63%。若拉長時間維度來看,2019—2021年,弘業股份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4.17億元、3.66億元及-1.85億元,處于連續下降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弘業股份于3月29日發布控股股東增持的消息,但并未對公司股價形成明顯的正面促進。增持公告發布后,公司股價仍處于震蕩下行通道。截至5月5日收盤,弘業股份報收于6.83元,已較最高時期跌去近八成。
由此可見,看似弘業股份走出了“最后一個寒冬”,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但日益下滑的毛利率,越來越緊張的現金流以及遲遲不見回彈的股價,都在提醒投資者,這家老牌貿易企業的前路可能并不順暢。對此,《眼鏡財經》將繼續保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