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股東離場和競爭對手的增加是“外患”,那么石頭科技自家產品一直以來持續不斷收到投訴和差評便是最為棘手的“內憂”。
隨著掃地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貼近日常生活,該產品曾經的“高科技外衣”和相關企業的“市夢率”也漸漸褪去。
作為曾經的科創板掃地機器人第一股,石頭科技(688169.SH)總市值曾一度突破千億,如今卻縮水至400億以下,近期大股東的不斷減持也讓公司本就受挫的股價再次承壓。
《眼鏡財經》注意到,“小米系”資本正在加速退出石頭科技,而在另一頭,9月14日,小米掃地機部正式成立的消息傳出,產品結構單一的石頭科技壓力陡增,掃地機器人本身增長停滯的市場也將更加內卷。
除此之外,石頭科技在消費者維權平臺以及官方店鋪遭受的“投訴”和“差評”,也讓這家曾經的明星公司徹底失去了“光環”。
股東、高管輪番減持,實控人邊套現邊提議回購
資本市場上減持獲取投資收益并不罕見,不過石頭科技遭遇的減持似乎稍顯頻繁。
就在一個月前,8月11日,石頭科技發布公告,披露公司股東順為資本、小米及丁迪減持情況。
其中,順為資本在2023年2月13日至2013年8月12日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石頭科技,減持均價為288.17元到392.43元,套現總額為10.14億元。
再向前追溯,今年6月29日晚,石頭科技也曾發布公告稱,順為、天津金米最新減持公司合計2.71%的股份。
根據石頭科技收到的《告知函》顯示,順為資本在2023年3月3日至6月28日通過大宗交易、集中交易合計減持約160萬股,對應減持比例為1.71%。按照相應均價計算,順為資本該次套現約為5.28億元。
在稍早前的今年1月16日,石頭科技也曾披露主要股東減持信息,其中,順為、天津金米計劃自2023年2月13日-8月12日,分別減持不超過6%和不超過2%。該輪減持后,順為、天津金米持股比例分別降至6.09% 和5.89%。
《眼鏡財經》注意到,8月份最近一次“組團減持”完成后,順為、天津金米、丁迪當前的持股比例分別為5.42%、4.93%、5.29%。這也意味著,天津金米目前作為持股百分之5以下的股東,已經不屬于上市公司重要股東,今后減持股票上市公司可以不進行公告。
而另外兩位股東距離5%這一微妙的分割點也僅剩一步之遙。
不僅如此,9月5日,石頭科技董事昌敬通過二級市場買賣,減持公司10.74萬股,成交均價305.01元/股,減持3275.14萬元。
《眼鏡財經》注意到,在今年年初,石頭科技上市三周年之際,當天一同“賀歲”的還有實控人限售股份解禁。
公司當日公告宣布,控股股東、實控人昌敬計劃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187.38萬股,約占公司總股本2%。按照石頭科技當前股價(截至2023年2月21日收盤)360.12元/股計算,昌敬計劃減持的股份市值約為6.75億元。
而實控人自己減持的同時,卻不忘提議公司進行回購。
8月17日,石頭科技公告稱收到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昌敬先生《關于提議北京石頭世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的函》。
基于對公司未來持續發展的信心和對公司價值的認可,為建立完善公司長效激勵機制等原因,昌敬提議公司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部分股份——回購股份的資金金額不低于人民幣5117.78萬元(含),不超過人民幣1.02億元(含)。回購的價格:不超過人民幣435元/股(含)。
對此,有投資者在股吧發帖稱:“你自己減持,你卻叫上市公司回購?你減持資金無息提供給上市公司嗎?”
小米“自立門戶”,石頭“壓力倍增”
《眼鏡財經》了解到,在石頭股東減持過程中,有幾個名字曾經重復出現。其中,天津金米為小米集團旗下投資機構,順為系小米創始人雷軍與金山投資人許達來組建,這在業界基本是公開的秘密,通過以聯合投資方角色構成小米生態鏈投資,這兩家也就是被外界熟知的“小米系”。
實際上,在石頭科技上市前后,曾經憑借著小米系資本的力量在各界獲得過顯著關注,甚至在前幾年,石頭科技與小米是一種處于高度“綁定”狀態——雙方采取ODM合作模式,前者為后者提供“米家智能掃地機器人”、“米家手持無線吸塵器”等定制產品及相關備件。
在雙方牽手過程中,配合比較默契——石頭科技負責定制產品的整體開發、生產和供貨,按照小米的訂單需求組織代工廠商進行生產,并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送至小米指定倉庫,完成產品交付,產品的銷售則由小米完成。
但是石頭科技上市之后,無需再像初創期那樣過于依賴原始股東資本加持,自身也擁有了更多的“資本實力”。所以石頭科技不再滿足做一個代工企業,開始推出自有產品,興建自有工廠,由互相綁定到相互競爭。
就在9月14日,石頭科技首次對媒體開放了其2023年4月投產的自有工廠。該工廠投資4.6億元,公司稱目前月產能最高可達30萬臺,主要用于生產掃地機器人。同時,二期產房也在規劃建設中,預計2024年5月交付使用。
無獨有偶,同樣是在9月14日,多方信息稱小米生態鏈部整合了其部門架構,新成立了智能硬件部、掃地機部等部門。一改此前掃地機屬于清潔電器事業部的舊制。
這也意味著,在小米整合完成后,無論是從資本層面還是業務合作層面,小米和石頭從漸行漸遠正式轉為分道揚鑣。
小米是國產企業中的“鯰魚”,多次靠著自己的卷,把不少領域產品的價格都打了下來,小米慣常的打法是通過爆款產品擴大市場迅速拓展市場,最終讓產品“平民化”同時保證一定的利潤。
《眼鏡財經》注意到,2019 年至 2022 年,石頭科技智能掃地機(含配件)的收入占總營收比例分別為 94.13%、97.48%、96.03% 和 95.73%。
小米成立掃地機部一旦坐實,后續將更多的資源用于爭奪掃地機器人市場,最先感到寒意的當屬石頭科技。
投訴不斷,差評密集
如果說股東離場和競爭對手的增加是“外患”,那么石頭科技自家產品一直以來持續不斷收到投訴和差評便是最為棘手的“內憂”。
在新浪旗下公益性消費糾紛解決的黑貓投訴平臺上,石頭科技近30天有14條投訴,其中絕大多數是針對產品質量提出的投訴,劃傷地板、水箱不出水、污水泵故障、保修期間不保修、多次維修仍無法使用等問題,而已經解決的僅有3條。
而在某電商平臺石頭科技自營旗艦店中,近一個半月內(8月1日-9月15日)該店鋪銷量最高的明星單品石頭P10掃拖洗烘一體機的評價中,共有21條“1星差評”。
上述差評的評價內容也都集中在產品質量上,包括了“刮花地板”、“水漬明顯”、“避障能力差”、“清潔能力差”等方面。
而在各大社交平臺上,消費者自發性進行產品使用心得分享中,石頭科技旗下掃地機器人產品亦是遭受了不少“吐槽”,其中,有多位消費者稱在使用了石頭科技掃地機器人后,出現了刮花地板的情況。
對于部分網友質疑,一位消費者在控訴自家地板出現多次損傷時直言:“我不否認概率問題,但我是已經換了兩臺了還是這樣。”
而根據上述消費者在個人社交平臺上透露,目前石頭的客服僅是為不好的體驗表達抱歉,退貨事宜還未協商一致。石頭科技“褪去”光環后,還如何繼續取得消費者認可?對此,《眼鏡財經》會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