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的德州,一場關乎地方金融發展的重要人事調整悄然落地。
來源|中訪網
責編|何詩涵
8月的德州,一場關乎地方金融發展的重要人事調整悄然落地。萊商銀行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亓金波接過德州銀行黨委書記的重任,這一任命不僅填補了該行長達兩年的關鍵崗位空缺,更被視作地方金融機構優化治理、突破發展瓶頸的重要信號。在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這場人事變動背后,是德州銀行重塑治理體系、激活發展動能的深層考量。
治理破局
過去兩年,德州銀行的治理結構曾因董事長職位長期空缺備受關注。根據銀行業監管要求,高級管理人員代為履職的期限不得超過6個月,而德州銀行的“臨時過渡”狀態顯然偏離了規范軌道。這種非常規狀態不僅制約了戰略決策效率,也讓外界對其內部管理產生疑慮。
亓金波的到任,首先為這場治理“陣痛”畫上了句號。作為黨委書記的他,按照地方城商行的治理慣例,將在完成法定程序后接任董事長,形成“黨委領導核心+董事長負責制”的完整治理架構。這一安排并非簡單的職位填補,而是對現代公司治理原則的回歸——通過明確決策主體、理順權責關系,讓銀行運營重新納入制度化軌道。
值得關注的是,新任管理者的“跨界”背景暗藏深意。亓金波在萊商銀行深耕黨務工作多年,擅長組織建設與團隊凝聚,這恰恰切中了德州銀行當前的痛點。長期的人事動蕩往往伴隨團隊士氣低落、執行效率下降,而強化黨組織在金融機構中的領導作用,正是穩定隊伍、統一思想的有效路徑。萊商銀行作為德州銀行的第三大股東,持股比例達8.53%,雙方早已在股權合作、公司治理層面深度綁定,這種“股東背景+黨務專長”的組合,為治理體系的平穩過渡提供了天然優勢。
發展轉機
翻開德州銀行2024年的“成績單”,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特征尤為明顯。營業收入13.29億元、凈利潤1.24億元的規模,在山東省14家城商行中處于中下游,但細究數據背后的結構性變化,不難發現轉型的曙光。
資產端的“提質”信號已開始顯現。盡管貸款總額475.3億元的增速溫和,但投放方向與區域產業轉型高度契合。德州市作為山東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擁有1499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德州銀行將信貸資源向實體經濟傾斜,尤其是制造業、農林牧漁業等本地支柱產業,看似面臨短期資產質量壓力,實則是深度融入區域經濟的戰略選擇。隨著當地傳統制造業升級、新興產業崛起,這些“扎根本土”的信貸布局有望轉化為長期競爭優勢。
負債端的“穩基”優勢同樣值得重視。745.16億元的存款總額占總負債比例高達94.88%,這意味著銀行資金來源高度依賴居民與企業存款,雖在同業存單等市場化融資工具上表現平淡,卻也規避了過度依賴同業資金的流動性風險。在當前利率市場化深化的背景下,穩定的存款基礎為銀行調整盈利結構、降低負債成本提供了操作空間。
利潤端的短期波動更像是“刮骨療毒”的必經過程。2024年資產減值損失同比增加88.74%,表面看是利潤承壓的直接原因,實則反映了銀行主動暴露風險、消化不良資產的決心。相較于掩蓋問題的“粉飾太平”,這種“刀刃向內”的風險處置,為后續輕裝上陣掃清了障礙。隨著新管理層到位,風險管控體系的完善有望遏制資產質量惡化趨勢,撥備覆蓋率等關鍵指標的修復值得期待。
區域深耕
在銀行業競爭白熱化的今天,“小而美”的區域銀行如何破局?德州銀行的探索為同類機構提供了鏡鑒。作為一家深耕德州近20年的本土銀行,其842.52億元的總資產規模雖不突出,但與德州市4047.73億元的GDP總量形成了合理匹配,這種“量體裁衣”的規模定位,恰恰是區域銀行的核心優勢所在。
新管理層的首要任務,或將是放大這種“在地性”優勢。相較于全國性銀行,德州銀行更了解本地中小企業的經營特點與融資需求——從制造業的技術改造升級,到批發零售業的現金流周轉,再到農林牧漁業的季節性資金需求,這些“毛細血管”級的金融服務,正是大型銀行難以覆蓋的領域。通過定制化信貸產品、簡化審批流程、下沉服務重心,德州銀行有望在細分市場建立不可替代的競爭力。
股東資源的協同將成為重要助力。萊商銀行作為山東省內發展穩健的城商行代表,在風險管理、數字化轉型等方面經驗豐富。亓金波的任職為兩家機構的深度合作搭建了橋梁,無論是技術輸出、產品共享,還是聯合授信、風險共防,這種“股東賦能+本土深耕”的模式,可能成為德州銀行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此前萊商銀行董事會秘書王軍兼任德州銀行董事的安排,已為這種協同奠定了基礎。
中小銀行轉型的“德州樣本”
德州銀行的發展軌跡,是我國中小銀行轉型的一個縮影。在經濟增速換擋、金融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區域性銀行普遍面臨治理完善、風險化解、業務轉型的多重挑戰。亓金波的到任,不僅是個體的職位變動,更象征著地方金融機構在改革深水區的主動求變。
治理規范化是前提。只有建立權責清晰、運轉高效的決策機制,才能確保銀行戰略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德州銀行從“超期代履職”到“黨委書記就位”的轉變,正是治理體系向規范化邁進的重要一步,這為其他面臨類似問題的中小銀行提供了參考。
風險可控是底線。面對資產質量壓力,與其“捂蓋子”不如“揭蓋子”,通過主動處置、計提撥備等方式釋放風險,才能重建市場信心。德州銀行在2024年大幅增加資產減值損失,雖短期內影響利潤,卻為長期健康發展筑牢了根基。
特色化發展是方向。區域銀行不必追求“大而全”,而應聚焦“專而精”。依托本地產業優勢,深耕細分市場,才能在激烈競爭中找到立足之地。德州銀行與地方制造業的深度綁定,正是這種特色化路徑的體現。
隨著新管理層的就位,德州銀行正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治理體系的完善、風險管控的強化、區域優勢的深耕,將共同推動這家地方城商行走出困境、邁向新生。而其轉型探索,也將為中國中小銀行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借鑒。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大方向下,扎根地方、守正創新,必將成為區域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