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AI產業狂飆突進的時代。
7月26日,史上最盛大的一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5)在上海世博中心、世博展覽館、徐匯西岸等多地同步啟幕。包括12位圖靈獎、諾貝爾獎得主與80余位中外院士在內的全球1200余位嘉賓,齊聚浦江之畔。
據悉,今年展會面積首次突破7萬平方米,匯聚了來自73個國家的800家企業,80余款“全球首發”或“中國首秀”的重磅新品,涵蓋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終端產品、超過60款智能機器人,以及80余款“全球首發”或“中國首秀”的重磅新品。
截至2025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業35042家,中國5170家,全球占比約15%;全球人工智能獨角獸271家,中國71家,全球占比約26%。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7月25日收盤,A股人工智能概念板塊一共有866只概念股。
從行業分布看,根據申萬一級行業分類,計算機有268家,占比30.9%;機械設備有108家,占比12.5%;傳媒有70家,占比8.1%;電子有68家,占比7.9%;醫藥生物有57家,占比6.6%;通信有53家,占比6.1%。
從地域分布看,根據省份劃分,廣東有197家,占比22.7%;北京有 160家,占比18.5%;位居第一梯隊。
值得關注的是,浙江、上海、江蘇三地分別以89家、77家、69家的上市公司數量位居第三、四、五位,總計235家,占比超27%,長三角地區聚集效應明顯,也意味著更激烈的競爭。
浙江:綜合實力領跑全國,杭州一騎絕塵
《中國人工智能區域競爭力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人工智能(AI)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人民幣),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其中,浙江憑借人工智能產業實力提升首次躋身引領者梯隊,超越廣東、上海、北京位居區域潛力第一。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7月25日收盤,A股人工智能概念板塊866只概念股中,浙江一共有89家上市公司。
從地域分布看,根據地級市劃分,杭州有49家,占比55.1%,優勢顯著;寧波有10家,占比11.2%;紹興有8家,占比9.0%,位居第三。
2025年,杭州成為AI產業最耀眼的黑馬。DeepSeek-R1大模型以十分之一的訓練成本實現國際頂尖性能,其開源策略推動國產大模型生態繁榮;宇樹科技四足機器人占據全球60%市場份額,成本僅為國際同類產品的五分之一。
近年來,杭州通過政策引導,形成了“一核三區”人工智能產業帶。核心區(未來科技城)集聚了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等研發機構;濱江區聚焦AI芯片(如平頭哥半導體)和智能安防(如海康威視);蕭山區布局AI+制造(如浙江機器人產業集團);錢塘區則發展AI生物醫藥(如強腦科技、健培科技)。
此外,杭州市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有限公司運營著杭州兩大千億級母基金:杭州科創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創)和杭州創新基金(聚焦投強、投大、投產業)。這種政策引導下的產業集群效應顯著提升了杭州AI產業的集中度和競爭力。
從行業分布看,根據申萬一級行業分類,計算機有28家,占比31.5%;機械設備有23家,占比25.8%;傳媒有9家,占比10.1%。
從上市交易所看,深交所有52家,占比58.4%;上交所有34家,占比38.2%;北交所有3家,占比3.4%。
從企業性質看,私營有66家,占比74.2%;地方國有企業有9家,占比10.1%;中外合資有7家,占比7.9%;中央企業有4家,占比4.5%。
從營收規模角度看,2024年營業收入超過百億的有13家上市公司,分別是金田股份、海康威視、浙江交科、華東醫藥、大華股份、ST華通、利歐股份、浙江龍盛、小商品城、巨星科技、迪安診斷、亞廈股份、三維通信。
從利潤表現看,2024年歸母凈利潤超過十億的有11家上市公司,分別是海康威視、華東醫藥、小商品城、大華股份、巨星科技、浙江龍盛、同花順、浙江交科、ST華通、中控技術、恒生電子。
從二級市場表現看,截至7月25日收盤,今年以來漲幅超過50%的有18家上市公司,分別是ST華通、瑞晟智能、億田智能、海南華鐵、信息發展、立方控股、果麥文化、廣脈科技、創新醫療、鴻泉物聯、創源股份、利爾達、慧博云通、稅友股份、鑫磊股份、中潤光學、小商品城、光云科技。
上海:中國人工智能高地,浦東新區實力領先
作為人工智能高地,上海正以系統性創新重塑產業競爭力。今年一季度,上海規模以上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超1180億元,同比增長29%,利潤增長65%,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上海將人工智能納入三大先導產業,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加速形成“算力筑基、模型引領、應用賦能”的全鏈條體系,“西有徐匯模速空間,東有浦東模力社區”。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7月25日收盤,A股人工智能概念板塊866只概念股中,上海一共有77家上市公司。
從地域分布看,根據地級市劃分,浦東新區有21家,占比27.3%,優勢顯著;徐匯區有11家,占比14.3%;嘉定區有7家,占比9.1%,位居第三。
據悉,上海浦東已經形成了從芯片到終端、從技術到應用的高能級、全鏈路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截至2024年底,浦東新區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超1600億元,占全市40%;全國首個國地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浦東加快發展,工業、金融、醫療、航運、文旅等多領域代表性的垂類模型在浦東走向應用落地。
從行業分布看,根據申萬一級行業分類,計算機有24家,占比31.2%;電子有11家,占比14.3%;醫藥生物有7家,占比9.1%。
從上市交易所看,上交所有45家,占比58.4%;深交所有30家,占比39.0%;北交所有2家,占比2.6%。
從企業性質看,私營有50家,占比64.9%;地方國有企業有9家,占比11.7%;中外合資有9家,占比11.7%;中央企業有5家,占比6.5%。
從營收規模角度看,2024年營業收入超過百億的有8家,分別是上海建工、上海鋼聯、隧道股份、移遠通信、錦江酒店、密爾克衛、電科數字、聯影醫療。
從利潤表現看,2024年歸母凈利潤超過十億的有5家,分別是東方財富、隧道股份、上海建工、瀾起科技、聯影醫療。
從二級市場表現看,截至7月25日收盤,今年以來漲幅超過50%的有12家,分別是美迪西、中郵科技、鼎捷數智、優刻得、芯原股份、金橋信息、索辰科技、漢得信息、翱捷科技、睿昂基因、匯納科技、泓博醫藥。
江蘇:轉型智造強省,蘇寧上演“雙城記”
最新發布的《江蘇人工智能產業專利白皮書》顯示,截至2025年4月9日,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前五的省份分別為北京(314575件)、廣東(311481件)、江蘇(122462件)、浙江(106175件)和上海(100690件),五地合計占比達60.61%。
其中,江蘇人工智能產業在硬件平臺、通用技術及關鍵技術領域全面開花,專利申請量穩居全國第三。2024年,全省民營企業人工智能發明專利申請公開量達8581件,授權量4458件,分別位列全國第三和第四;實用新型專利授權量306件,居全國第二。
與此同時,江蘇人工智能產業海外布局專利共3100件,展現出“技術出海”的強勁勢頭。截至2025年4月,江蘇人工智能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13110件,兩項核心指標均居全國前列,印證其從“制造大省”向“智造強省”的轉型成效。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7月25日收盤,A股人工智能概念板塊866只概念股中,江蘇一共有69家上市公司。
從地域分布看,根據地級市劃分,蘇州有25家,占比36.2%;南京有20家,占比29.0%,兩者實力相近。此外,無錫有9家,占比13.0%,位居第三。
據悉,蘇州形成了以“工業智能化”為核心、差異化布局為特色的發展模式。蘇州工業園區聚焦大模型、工業軟件、具身智能,產業規模突破千億級,創建省級信創先導區;蘇州高新區發展機器視覺、智能醫療,打造“1+9”行業應用體系;吳中區依托機器人產業集群,在云端協同、具身智能領域突破,獲批人形機器人省級試點;相城區以智能網聯為核心,布局量子技術,建設蘇州市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昆山與吳江分別聚焦元宇宙、算力資源與數實融合,推動“AI+千行百業”場景應用。
南京智算中心則是長三角地區已經投入運營規模最大、算力最強的全國產化智算中心,其算力平均使用率超過80%,二期算力峰值使用率達100%,并入選全國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
此外,南京重點推進“AI+制造”“AI+能源”“AI+醫療”等領域應用。2025年,南京智算中心與寒武紀的合作,通過DeepSeek大模型在零售業務中的應用,展現了國產化AI技術的可行性,并為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
從行業分布看,根據申萬一級行業分類,機械設備有20家,占比29.0%;計算機有14家,占比20.3%;醫藥生物有6家,占比8.7%。與浙江、上海兩地存在明顯的產業差異。
從上市交易所看,深交所有40家,占比58.0%;上交所有28家,占比40.6%;北交所有1家,占比1.4%。
從企業性質看,私營有54家,占比78.3%;地方國有企業有7家,占比10.1%;中外合資有4家,占比5.8%;中央企業有1家,占比1.4%。
從營收規模角度看,2024年營業收入超過百億的有4家,分別是南鋼股份、ST易購、科沃斯、美年健康。
從利潤表現看,2024年歸母凈利潤超過十億的只有南鋼股份1家。
從二級市場表現看,截至7月25日收盤,今年以來漲幅超過50%的有10家,分別是康眾醫療、南方精工、禾盛新材、朗新集團、愛朋醫療、邁信林、格力博、德林海、麥迪科技、科沃斯。
正如學者觀察所言,中國經濟奇跡最大的秘密就是地方競爭。這場沒有輸家的“AI城市戰爭”,正成為驅動中國智能革命的底層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