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業務給出“歷史最低價”
作者|陶然 編輯|魏曉
阿里云開年的第一個大動作,是把降價打在公屏上。
2月29日,2024阿里云戰略發布會在北京舉辦,阿里云智能集團資深副總裁、公共云事業部總裁劉偉光在會上宣布,阿里云全線下調云產品官網售價,平均降價幅度超過20%,最高降幅達到55%。
在這個28年一遇的星期四,阿里云宣布了史上最大幅度的一次降價。
劉偉光表示,相比先前幾次紅利釋放,本次降價具有三個特點:歷史上參與產品范圍最大、受益群體最廣,并且是首次讓利給客戶存量訂單的未履約部分。
降價后的阿里云核心產品價格,據說“都擊穿了全網最低價”。
云計算時代怎么搶市場?還是降價這個老辦法最香。
云計算的價格戰?
從各種角度來看,阿里云的這次“開年大促”都顯得誠意十足:
覆蓋面上,此番降價涉及100多款產品、500多個產品規格,數百萬新老客戶可從中直接獲益;降價幅度上,云服務器ECS最高降36%、對象存儲OSS最高降55%、云數據庫RDS最高降40%,都是云上用戶使用頻率最高的核心產品。
大規模、大幅度的降價,是價格戰嗎?劉偉光否定了這種說法:“阿里云降價并非短期市場競爭行為,而是一個長期戰略選擇,這是公共云商業模式決定的。”
降價當然是會利好銷售,但在收割市場前,阿里云似乎更希望先把盤子做大。
畢竟,從數據上看,中國云計算發展了十多年,但公共云滲透率仍大幅低于歐美成熟市場。中國市場的服務器存量規模2000萬臺,美國服務器存量規模約為2100萬臺,但美國以公共云形式提供服務的算力占比為60%,中國僅為28%。
劉偉光稱,降價是為了讓更多企業用上先進的公共云服務,加速云計算在中國各行各業的普及和發展。也可以理解為,先擴大市場規模,從一份更大的蛋糕中,分出屬于阿里云這個“中國第一大云計算公司”的、更大體量的紅利。
并且,云計算也是一個具備網絡效應和規模效應的商業模式。對于阿里云來說,使用云服務的客戶越多,業務規模越大,其供應鏈采購成本、均攤研發成本和資源閑置成本越能夠進一步降低,技術紅利也能持續釋放并回饋客戶。
會上還特別提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
劉偉光將大模型、AIGC、Sora等AI應用和云計算的關系類比為魚和水,“最佳拍檔”:云一定是企業和開發者在未來的首選,技術創新會優先誕生在云上。
而包括通義千問大模型在內的阿里云服務,能夠為人工智能產業的創新提供三方面能力,一是建模型,幫助客戶實現大模型的推理和訓練,二是調模型,通過阿里云百煉定制行業大模型,三是用模型,通義大模型家族憑借全模態等能力可以適用多種場景。
調整之后的阿里云
阿里云高層過去一年中經歷了數次重要人事變動,最終吳泳銘成為了目前的“一把手”。
2023年9月10日,阿里巴巴官宣吳泳銘接替此前兼任云智能集團CEO的張勇,成為成為阿里云智能集團的代理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六月份的時候,張勇還在全員信中表示自己要all in阿里云,不料變化來得如此之快。
而繼任者吳泳銘,也是阿里創業的“十八羅漢”之一,工號004,公司一代目程序員,技術崗出身的他對于公司的科技路線相當看重。隨后11月16日的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吳泳銘便對阿里云的戰略方向做出判斷和取舍,確定未來五年阿里云將實施“AI驅動、公共云優先”的策略,同時對業務管理團隊進行了大幅度調整。
圖/吳泳銘(左一)、張勇、蔡崇信
基于兩大策略重心,吳泳銘表示公司未來會重塑業務戰略優先級,并對三類業務加大戰略性投入:一是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臺業務,二是AI驅動的科技業務,三是全球化的商業網絡。
時間進入2024年,“降價”成為吳泳銘定下的第一份年度戰略。
本月初,阿里巴巴集團發布了截止12月31日的2023年第四季度財報,作為僅次于淘天集團的第二大業務板塊,阿里云當季營收280.66億元,同比增長3%;凈利潤107.17億元,同比下滑77%;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凈利潤為479.51億元,同比下滑4%。
報告中解釋稱,收入下降的一部分原因是“阿里云通過減少利潤率較低的項目制收入,來持續提高收入質量。”
但阿里云本身的業績下滑也是現實:數據統計顯示,2019至2022財年間,集團營收增速從84%逐步下滑至29%,2023年中也并未有明顯好轉。
并且市占率也在走低:2023年上半年,阿里云在laas市場份額為29.9%,22年同期則是34.5%。
這樣來看,2024年的降價策略,顯然有些“以價換量”的嫌疑。
在財報發布后的電話會上,吳泳銘曾表示,阿里云及淘天集團的協同上有很大潛力,同時還提及了通義千問的AI搜索、廣告等功能。或許,這位本就有著程序員底色的阿里云新掌門,已經在云業務上看到了更多更確定的機會。
來源|AI藍媒匯 作者|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