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提效,顯然不可能“一口吃掉一個大胖子”。在服務企業的智能辦公上,飛書選擇走的很扎實。
作者 | 葉二 編輯 | 魏曉
再把飛書看成一個企業內部的辦公OA系統工具,儼然已經不合時宜了。
在AI致力提效企業經營管理的當下,飛書也完成了自身的AI進化,正在從企業辦公的協同提效工具,迭代至AI agent式的生產力伙伴。
一方面,在引入AI能力上,飛書表現得很激進。
在昨日的飛書未來無限大會上,飛書發布了知識問答、AI會議、Aily、飛書妙搭等多款AI新產品,涵蓋企業日常運營的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則又非??酥?。
AI落地到企業真實應用場景中,飛書將 AI 應用分M1/M2/M3/M4這四個等級,分別對應概念驗證、早期試用、成熟應用、完全成熟等四個階段,并給自身AI產品打上對應等級,明確告知企業用戶。
用飛書CEO謝欣的話來說,便是,給客戶合理的預期,避免不必要的焦慮。
一個現狀是,當前在AI大潮的驅動下,不少企業都存在廣泛的AI提效需求。只是在落地環節,到底哪種產品最適合自身場景,以及到底能實用到如何程度,供需兩端都缺乏明顯感知。
以至于市場上,技術供給方面,常存在給錘子找釘子的尷尬,技術很先進、產品也很好,但在缺乏市場普遍落地場景。企業需求方面,則在應用落地場景中,很容易出現“賣家秀”與“買家秀”的不對等現象。
飛書的做法,是圍繞“真能用、真落地”這兩個核心進行展開,產品基于真實需求,基于落地場景開發,并且有什么,就是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就明確告知能做到什么程度。
AI提效,顯然不可能“一口吃掉一個大胖子”。在服務企業的智能辦公上,飛書選擇走的扎實點。
根植真實需求上的AI
豆包、DeepSeek、文心一言等大模型產品,已經深入到用戶生活工作的使用場景中。
但這些多是通用大模型,在一些細分垂直場景中,則很難發揮關鍵作用,尤其是針對企業自身特定經營而言。
比如當企業主想了解下,自己公司上個季度的經營情況。這種場景下,顯然通用大模型,是無法解決。
但這部分需求,卻是企業經營中廣泛存在的。
飛書針對這一場景,發布了飛書“知識問答”。
從產品形態上,這是一個“理解公司的豆包”,隨時隨地可以根據問題提供答案。從功能上來說,它是一個企業專屬的智能知識管家,并且不同于騰訊Ima等產品,飛書“知識問答”并不依賴知識庫,可以通過調用聊天記錄、會議紀要、文檔等多種日常沉淀的信息,并根據訪問人員權限,回答企業里的相關問題。
換句話說,飛書“知識問答”,相當于公司通過自身在飛書上的經營管理等行為,從而得到的一個專屬于自身的AI大模型產品,或者說一個“會思考的AI同事”。
比如你如果需要寫月報,在主流通用大模型上,你更多會獲得一份模板式、框架式的文本,缺乏具體事宜、數據等。但在飛書“知識問答”上,你則就能得到一份真正的月報,詳細記錄你這個月都干了什么,完成了什么,負責什么項目,進展如何等等。
還有如果老板想知道當季度經營數據、KPI目標、完成度如何等詳細情況,以往需要聽取下級匯報、審閱各種報表、召開會議等等,現在通過飛書“知識問答”,就可能實現一句話就獲得對應資料。
等等此類。很明顯,飛書希望通過知識問答,重構企業內尋找信息的方式。這是一種很直觀的提效產品。
當然不止于此。
此次大會上,飛書“多維表格”,更是用AI進行了全方位的武裝。
截至目前,“多維表格”的月活已經接近1000萬,正是飛書當下最為王牌,也是市場驗證并熱捧的核心產品。
此次“多維表格”迎來多項更新,在AI與系統構建能力上獲得了大幅提升。
AI藍媒匯在現場了解到,通過推出“應用模式”,飛書正在推動這款產品從一個強大的數據表格工具,向一個輕量級的業務系統搭建平臺演進。
用戶現在可以通過拖拽列表、看板、圖表等預置組件,將一張或多張表格組織成一個具備交互界面的應用,無需采買、無需研發介入,一線員工便能在短時間內打造屬于自己職業的業務系統,例如一個簡易的電商直播管理后臺或項目管理系統。
同時,飛書“多維表格”也首次將 AI agent 引入工作流中,持續加強AI能力。這意味著以往需要大量人工的復雜任務,現在都可以在全新的工作流中交給 AI agent 節點來分配。
強競爭下的克制
持續利用AI技術,不斷進化自身,這是飛書必然要做的事情。
一方面是,AI作為提質增效的技術,放到飛書這種服務企業辦公管理的產品身上,本就天然契合,必須全面主動擁抱。
另一方面,也與競爭直接相關。
過去兩年,主流的工具類產品,彼此都在瘋狂疊加AI功能,大喊AI口號,朝AI產品形態靠攏。
飛書所在的領域,同樣如此。
比如釘釘在2023年時,就宣布開啟全面智能化戰略,陸續發布AI助理、AI搜索等等功能。
甚至就在此次飛書“多維表格”更新前夕,釘釘率先放出了“AI表格”,產品邏輯上基本一致,主打的也是“一張表就是一個智能業務系統”。
時間節點的沖突,正是競爭火熱味的直觀體現。爭奪企業客戶,強化AI辦公心智,正是釘釘飛書企業微信這三家目前的核心要務。
飛書同樣作出了反擊。
在“多維表格”的相關介紹中,飛書相關負責人直接用了“遙遙領先”四個字,并且還表示飛書多維表格將上線釘釘、企業微信,以開放姿態向后者們喊話。
這是面向競爭上,飛書的“狂”。
但面向落地場景上,飛書表現則很克制。
在發布的一眾AI產品中,除了AI會議的智能紀要被打上M4這一完全成熟的標簽,包括知識問答、AI會議的聲紋識別、飛書aPaaS的AI輔助搭建、飛書aily相關功能等,均為M3,也就是“成熟應用”,在多數生產環境中使用并符合預期,但不適合可靠性要求高的場景。
這是一種主動的風險提示,主動的場景限定。
相比較市面上不少AI產品發布時,大講特講參數、奇效,飛書很大的功夫則是放在了給AI應用定標準上,并發布了AI 應用成熟度模型。
很務實,也很穩重。畢竟企業智能辦公服務,能用好用,才是第一位的。
市場都知道,技術發展往往會經歷“技術萌芽期”、“期望膨脹期”、“泡沫破裂低谷期”、“穩步爬升恢復期”、“生產成熟期”這一周期。
而其中的劇烈波動,正是因為由于新技術的夸張宣傳,人們對其期望達到頂峰,但這個階段的技術往往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和不成熟的地方,從而與預期結果不符,造成熱情迅速消退,技術進入低谷,以至于后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爬出。
飛書的這種克制,或許能夠幫助行業規避喧囂陷阱。
要知道,在AI賦能辦公這條路上,不僅要快,更得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