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享受流量紅利的同時,就得承擔流量反噬的代價。
文 | 韓韓(作者系藍媒匯創始人)
“完全失實。”
決絕的口徑,再蓋上鮮紅的“不實”印章,進入2024年以來,小米公司發言人就做了一個工作,那就是針對小米汽車的一些市場傳聞,不斷地辟謠,辟謠,再辟謠。
就在這幾天,先是有媒體援引接近雷軍的小米員工報道稱,雷軍正在憋大招,買小米汽車,可能會送北京牌照。
再有,一張疑似關于小米汽車工廠的調研文件流出,文件信息中包含了小米汽車工廠的
部分規劃與進展——預計一季度整車產量2000量,產值4億元。
這些消息均在市場上引發了廣泛關注,有些甚至也引發了大量爭議,而小米汽車也無一例外地對上述傳聞,蓋上了“完全失實”的定論。
這是目前小米汽車在輿論場中的常態。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小米汽車會有那么多謠言,且更關鍵的是究竟是誰干的?
1
人紅自然是非多。
小米的流量不用多說,在手機時代,就已經數一數二。無論是小米手機產品本身,還是雷軍個人,話題度一直居高不下。
更何況目前跨入了造車領域。
當下新能源造車正是風口,小米作為車圈的后入局者,有大量的期待者,當然也有大量的想看笑話的,尤其雷軍裹挾個人IP的親自下場,更是放大了熱度。
去年12月那場技術發布會,無論是當天的熱搜,還是朋友圈,雷軍以及小米汽車都實現了全網刷屏。
流量太大,這是造車新勢力圈中獨屬于小米的待遇和榮光。
從定價到自研含量,從配置到銷售政策,從工廠到門店,小米汽車的一舉一動都隨時處在市場的密切關切之下。
對應的,小米汽車各種所謂雜音,自然也就多了起來。
2
小米所說的“完全失實”,在我看來,說服力也不是那么讓人完全信服。
就拿小米回應這張流出的疑似關于小米汽車工廠的調研文件圖片來說,究竟哪里失實了?是圖片系偽造,還是個中細節不實?真實情況又是怎樣?小米如果不就此作出進一步的自證,很難通過一句“失實”讓公眾信服。
畢竟,被曝出的這張調研文件圖片,給出很多詳細的信息,包括調研行程、報道安排等細節,特別像小米汽車工廠的具體地址(馬駒橋景盛南四街19號),這些內容看上去很專業,很知情。我相信一般人想偽造,都不一定能偽造的這么有鼻子有眼(尤其是地址具體到多少號這種)。
再者,如果照片真的是有人為了流量故意偽造,那么小米汽車為什么不報警?像這種故意制造傳播謠言者,以警方的技術手段,分分鐘都可以找到始作傭者,從而把真相過程告之公眾。
所以說,小米一句“完全失實”的回應,如果不能夠拿出更多的證據,顯然是難以令人信服上述圖片是失實的。希望小米能盡快證明自己,而不是從此不了了之。
當然,如果說小米的回應其實是自己的公關危機應對,那就另當別論了。
3
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所謂“謠言”,雷軍表示也很無奈,甚至發微博吐槽。
我很好奇的是,這些所謂的謠言,會是誰在制造?
據我觀察,一部分,是源于泄密。
小米自己此前也發布聲明,稱合作媒體,以及內部員工,為了流量等目的,違反了保密協定,對外透露了相關不實的內容。
另一方面,還來自于供應商、市場同行等。比如小米汽車3月28日將召開發布會的消息,就是極氪說的。
但業界也有討論甚至質疑,小米汽車一個接一個的謠言,小米自身真的能置身度外,或者說脫離關系么?或有意或無意?
眾所周知,當下新能源賽道可謂是一天一個變化,相比之下,小米汽車的進度多少顯得慢了點。
那么,小米汽車如果想在風口中,就需要不斷維持熱度。雷軍本人每天在微博頭條上積極發布小米汽車的相關信息,就是最好的證明。
既然小米汽車享受了這獨一份的流量紅利,自然就得承擔流量反噬的這一代價。
小米汽車不能得了便宜還賣乖,這樣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