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場屬于大模型的盛宴。
作者 | 葉二 編輯 | 魏曉
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
自媒體觀察團 出品
這可能是國內大模型第一次以展團的形式,集體亮相。
6月20日,在國家會展中心(天津),當人們走進N25展區內,一個人工智能大模型展團,撲面而來。
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義千問、科大訊飛星火、字節豆包大模型、智譜ai、MiniMax等等,從大廠到獨角獸,從通用大模型,到垂直大模型,40余個產品組團陳列在那里,供人了解并體驗。
不再神秘,也沒有那種明星高科技產品的光環,當然也更不稀缺,置身展團其中,猶如逛集市一般,這個試用一下,那個試用一下,然后再挑一挑,比一比。
只不過,這里是一個大模型集市。
以上正是發生在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上的一幕。
AI藍媒匯了解到,此次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基于世界智能大會和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合并,由天津市政府與重慶市政府等單位聯合主辦,是目前全國唯一以智能產業為主題的國際性展會。
正是在去年的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上,文心一言訊飛星火等大模型產品迎來了大舞臺的首秀。
一年之后,又在這里,舉辦了一場大模型組團展覽。
去年,還可能是適逢其會,但今年,則就是雙向奔赴了。
在這背后,一年時間來,國內大模型產業發展迅速,一批又一批的大模型產品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冒出。在技術能力上已經接近GPT4的當下,對于這些大模型公司而言,他們最缺的,以及最迫切的,正是應用落地的問題。
既要為錘子找釘子,服務于自身商業化,同樣也需要通過引入更多應用場景數據,來進一步提升AI賦能能力。
而天津基于雄厚的工業土壤,正是大模型公司必須要深耕布局的產品落地之城。
包括360科大訊飛等主流大模型公司的產品,已經在天津落地生根。這也讓天津在大模型落地浪潮中取得了先機。
此次2024年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更會是一個大模型全面走向c端,全面走向應用場景的機遇窗口。
在業內看來,現在的天津儼然已有成為大模型落地第一城之勢。
與產業結合
深入行業中,與產業結合,已經成為大模型玩家們的集體共識。
在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現場,劉慶峰周鴻祎楊元慶等這些人工智能企業的一把手,都將目光投入到大模型的落地上。
周鴻祎表示,大模型的進一步突破將引領人類社會進入智能化時代,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帶來巨大變革。
他認為,大模型作為打造新質生產力的工具,就要和傳統產業的生產力改進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并建議政府和企業擁抱大模型,應該走越做越專的道路,找到“明星場景”后訓練專業大模型。
楊元慶也稱,應當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的新場景和新應用,以“數實融合”“數智疊加”推動中國制造的智能化、綠色化變革,推動中國制造邁向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高端。
劉慶峰則直接在現場展示了星火大模型的一些應用場景。從利用訊飛超擬人合成技術實現智能語音用天津話向人打招呼,到星火文本生成能力在高考作文測試中的表現;從大模型和多語種能力賦能中國車企出海,到大模型賦能家電和機器人等行業……劉慶峰表示,今天的產業界正在積極擁抱大模型。
在這背后,即是這些大廠大佬們對行業發展趨勢的判斷,同時也是自身產品商業化變現的壓力使然。
一個事實是,有報告統計,這一年時間里,國內已發布超過300個大模型。
無論是大廠,還是創業者,國內的人工智能企業或希望把握住AIGC時代機遇,或基于FoMO這一害怕錯過的心態,紛紛圍繞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和專家領域大模型等提前布局。
大量的資金投入、算力投入、研發投入,這成就了國內大模型產品的爆發,與技術上與GPT-4的接近。接下來,就是要實現商業化,唯有實現商業化,才算真正跑通。
這也使得2024年爭奪產業客戶、開拓更多應用場景、加快大模型落地,成為競爭的主基調。
雙向奔赴
而天津,就是最好的大模型落地城市之一。
作為傳統工業強市,天津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中的191個、666個工業小類中的606個,是全國工業產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這座北方重鎮擁有歷史悠久的制造業基因。
工業土壤的深厚,應用場景的廣闊,產業數據的專業與厚度,對于任何一個主流大模型玩家來說,都必須要到天津來深耕布局。
同時,天津也一直是積極擁抱智能化、數字化。過去多年,天津不斷從政策層面/市場層面等多維度,積極推進技術在當地的落地生根,實現人工智能與產業的融合。
這是一場技術與場景的雙向奔赴。
亦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智能故事,正在這片津沽大地上上演。
比如科大訊飛,截止目前,在教育領域,科大訊飛構建了覆蓋“教學考評管”全場景的智慧教育產品體系,已在天津市全市范圍內400余所學校常態化應用;在醫療領域,科大訊飛智慧醫療產品已服務天津11個區162個衛生服務中心和5所醫院,涵蓋智醫助理輔助診斷系統、智能外呼電話機器人、導醫導診機器人和多模態輸入法等,其中的“濱海智聯網醫療平臺”應用示范項目,已成為濱海新區智慧醫療示范標桿。
比如聯想,去年11月全面落成的聯想天津產業園中,每9秒下線一臺筆記本電腦,綜合生產效率提升了200%,產品不良率下降了30%,綜合能源消耗降低近10%......
還有天津港,有了人工智能,被5G、大數據、數字孿生技術武裝的天津港插上“智慧翅膀”,綜合效能提升40%以上,成為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
在天津,人工智能賦能的效應,已然開始顯現。
這也給產業提供了一個直觀樣本。
當前智能產業深入應用場景,大模型走向落地的關鍵時刻,大模型究竟如何造福人類社會,也由此更加具象了。
來源|AI藍媒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