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場關乎企業尊嚴與消費者信任的較量
文丨韓韓(作者系藍媒匯創始人)
一大早,在微博上看見農夫山泉又上熱搜了。
起因是昨天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披露,說檢測了市面上30款常見瓶裝水檢測后,發現內地農夫山泉和百歲山兩個品牌的產品中,溴酸鹽的含量達到歐盟適用標準的最大值。
查詢之后才發現,溴酸鹽是飲用水在臭氧殺菌過程中產生的,而且香港消委會還特別提及,攝取大量溴酸鹽可導致惡心、腹痛、嘔吐及腹瀉,嚴重情況還有可能影響腎臟及神經系統。
說實話,看到這個熱搜我是相當緊張的。作為農夫山泉的重度用戶,我家十多年來日常飲用、泡茶、煲湯用的幾乎都是農夫山泉桶裝水。這要是實錘有問題,對我來說不亞于食用油混裝的惡性安全事件。
不過農夫山泉的回應來的比較及時,而且出乎意料的強硬。稱消委會有三大錯誤,并要求其向農夫山泉及其消費者鄭重道歉。與此同時,涉事的另一家企業百歲山,今天也表示已通過法務部門與香港消委會進行交涉,指出其報告有問題。
農夫山泉重點提到了香港消委會這次檢測的三個錯誤,由于農夫山泉回應的話術相對官方,我簡單翻譯后如下:
一是適用標準錯誤。香港消委會送檢的是農夫山泉“飲用天然水”,但對標的卻是歐盟“天然礦泉水”標準。而“飲用水”產品序列對溴酸鹽的評判標準,不管是中國大陸、中國香港、美日歐等都是不超過10微克/升,農夫山泉“飲用天然水”3微克/升的檢測情況完全符合標準。
二是標準判斷錯誤。就算香港消委會把農夫山泉“飲用天然水”套用歐盟“天然礦泉水”的標準進行評判,自家產品3微克/升的檢測情況依舊遠低于歐盟同類產品10微克/升的標準中位線,依然能證明自家產品的品控能力。而且香港消委會用國內產品去適配歐盟的標準,是屬于不看生產、技術背景與規定的差異,不科學也不嚴謹。
三是存在明顯主觀誤導。香港消委會在最終評價時,不用“合格”或是“不合格”這種嚴謹詞匯,反倒是使用“達到上限”這樣極易導致消費者誤解產品安全性的表述,存在有意誤導的情況。而且還說“過多”攝入溴酸鹽會引起不適,卻閉口不談“過多”究竟是多少,實在很不專業。
在我看來,農夫山泉這次之所以敢硬杠香港消委會,并要求對方道歉,主要還是因為自身底氣足,對自家產品品控質量有信心。
比如指出對方適用標準錯誤。這段回復首先指出香港消委會這次檢測存在“張冠李戴”式的致命漏洞,“飲用天然水”和“天然礦泉水”,確實不是同一個產品,適用標準錯誤,一目了然。通過羅列標準數據,先把消費者最關心的產品概念、安全問題解釋清楚。
第二部分的回復,農夫山泉更是硬氣。指出就算香港消委會玩“張冠李戴”的把戲,把原本標準不一樣的產品硬擰到一起比,我們家的產品質量依然能打、絕對是按照最高標準來的。而且話里話外也體現出不要迷信所謂“歐盟標準”,不同地域、環境下的產品生產標準應該符合當地實際情況和規定,而不是生搬硬套去糊弄消費者。
第三部分回復,在我看來就差指著消委會鼻子罵沒事找事、用充滿暗示的文字惡意引導消費者了。特別是提到“過多攝入溴酸鹽會引起不適”的評判,是指超過標準數千倍這點更是一記絕殺,做實了香港消委會模糊概念、夸大其詞的操作。
作為一名消費者,這次我選擇相信并支持農夫山泉的回應。
在近期食用油混裝引發全民憂慮食品安全的情緒下,香港消委會的這份檢測報告,對一家上市企業所造成的影響是直接且巨大的。農夫山泉就算發布了回復,但依然損失慘重。從昨日港股開盤到今天,農夫山泉股價合計跌幅約7%,市值蒸發近300億。
食品安全大于天。作為消費者,希望能看到香港消委會針對農夫山泉回復之后,能及時給予進一步的回應和解釋:到底是自己報告的確有問題,還是農夫山泉產品真的有問題。
最后附上一段媒體就此的評論,我個人比較認同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
農夫山泉與香港消委會的這場交鋒,是一場關乎企業尊嚴與消費者信任的較量。面對質疑,農夫山泉選擇直面問題,理性發聲,既是對自身產品質量的堅定捍衛,也是對公正監管環境的熱切期盼。我們期待這場風波能夠得到妥善解決,讓消費者在享受安全、優質的飲用水之余,也能見證一個更加成熟、理性的市場監管體系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