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在健康中國政策持續推進、消費者健康理念提升等多重利好因素驅動下,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爆發式增長。但與此同時,也伴生出諸多行業亂象,其中就包括屢禁不止的“山寨”、“傍名牌”等問題。
香港迪巧公司“傍上”美國迪巧品牌
根據益普索發布的《飲食健康趨勢及產品創新研究》顯示:2020-2021年,消費者的健康花銷從53%增至65%。艾媒咨詢更是指出:中國大健康產業整體營收正在快速增長,預計2022年將達到8萬億,到2024年有望突破9萬億。
從上述兩組數據中,不難看出隨著越來越多企業的加入,使得營養保健品行業已經從藍海淘金進入到了紅海搏殺階段。在此之下,部分品牌為了快速出圈和賺快錢,選擇“傍名牌”走捷徑。因為一般來說,高知名度品牌往往都自帶流量。
有業內人士表示,關聯營銷的心理學依據是錨定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因此“碰瓷”大品牌IP,會給消費者一種錯覺,誤認為這兩個品牌或企業就是一家。
在這之中,美國“迪巧”可謂是深受其害。公開資料顯示:“迪巧”由美國安士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是一個專注于孕嬰童及成人補鈣的品牌。目前,在中國市場上由青島百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合作協議有效期到2068年。
經過多年的市場教育,美國“迪巧”品牌在營養保健領域已擁有一定的消費者認知度和信任度。然而,也正是因為如此,引得不少企業模仿,混淆認知蹭流量。就有如:“香港迪巧公司”明明跟“美國迪巧品牌”一點不搭邊,卻在宣傳產品時以企業名稱誤導消費者。
據悉,其銷售漁巧DHA藻油葉黃素酯燕窩酸凝膠糖果時,不僅把“迪巧(香港)”的字樣在外包裝放大,讓人乍眼一看誤以為是美國迪巧品牌的產品,而且在渠道上更是直接以“迪巧DHA”宣傳。
對此,有業內人士直言:“把自己的品牌‘漁巧’放的很小,反而打‘迪巧’品牌騙別人的產品質量怎么可能有保障!”
企查查顯示:迪巧(香港)國際有限公司(簡稱“香港迪巧公司”)于2021年7月14日注冊,屬于私人股份有限公司,其創辦成員為于吉輝。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了解到,此人申請注冊了漁巧、漁巧貝親、愛育葆貝、愛育寶貝等商標。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香港迪巧公司未設置官網,也未設置官方公眾號,甚至在各大電商平臺上也未見其身影,只有在抖音、視頻號上有寥寥幾家母嬰店在宣傳。
這也意味著,這家公司的官方信息和聯系方式都很難找到。對于消費者來說,如果出現產品問題,想要找品牌方維權恐怕很難;對于母嬰店來說,一旦失去業務員的聯系方式,跟公司的聯系可能會面臨斷線問題。
為了向消費者保證產品安全性以及調動大眾購買的積極性,這家香港迪巧公司還給旗下大多數產品上了PICC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食品安全責任保險”。是不是聽起來讓人很有安全感,感覺買了出問題有保障?
但如果仔細了解這個險種,就會發現這其實品牌給自己買了保障。“食品安全責任保險”主要是承擔食品生產經營者民事賠償責任的一種保險,在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時,可以為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風險,保障消費者權益。
簡單來說,就是即使產品出了問題,廠商利益也基本不會受到什么損失。
迪巧之爭
長久以來,企業之間相互模仿抄襲已成為各個行業秘而不宣的潛規則,不少企業在設計企業LOGO和企業名稱時花費大量人力和財力,而香港迪巧公司還僅僅是冰山一角。
此前,母嬰前沿就在《迪巧之爭》(點擊可跳轉閱讀)中,揭露過美國“迪巧”這個品牌IP,被國內多家企業同時“關聯營銷”,并進行自嗨式的宣傳、招商以及欺騙消費者。有如:江西迪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山西迪巧藥業有限公司;迪巧藥業(廣州)有限公司(簡稱“廣州迪巧公司”)等等。
被山寨模仿,是原創品牌最頭疼的事情之一。因為這些投機者可能對產品質量難以把控,并且無法提供規范的售后服務,消費者合法權益也得不到有效保障,從而導致原創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因此,面對眾多“山寨”、“傍名牌”等問題。很多企業紛紛搶注與自家商標相似度極高的各種“山寨號”作為防御商標,提前抹殺掉其他人山寨的機會。例如:老干媽將老姨媽、老乾媽、老幹媽、老干娘、老干爹、老干爸、干兒子等“七大姑八大姨”全都注冊了個遍。
而美國迪巧品牌也是重拳出擊,2019年就以侵害商標權和不正當競爭為案由將廣州迪巧公司訴諸法庭。根據最新的裁決結果顯示:目前,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已對廣州迪巧公司強制執行,要求其向申請執行人北京百洋誠創醫藥投資有限公司、青島百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美國安士制藥有限公司支付款項200萬元(暫計);交納執行費22400元(暫計)。
難道廣州迪巧公司的百萬元罰單,還不足以令行業中正在碰瓷的企業迷途知返嗎?
選錯品亂價,受傷的是母嬰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山寨模仿的品牌所生產出來的產品,還以低價格高含量擾亂市場。就拿“漁巧DHA藻油葉黃素酯燕窩酸凝膠糖果”來說,有渠道表示:“秒殺?秒殺!!!疫情廠家補貼,原價1998元/盒的(360天的食用量)迪巧DHA葉黃素脂,僅需398元,現在僅需10元預訂搶購,20元可以預訂2盒,每人限購2盒!”
但是另外兩家母嬰門店賣的相同產品,售價卻大相徑庭,分別是499元/盒、698元/盒。對此,有業內人士直言不諱:“太可怕了,400塊把客戶一年DHA的量承包了,那不是自殺行為嗎?”
母嬰店主需要清楚的是,低價帶來的用戶根本不是粘性用戶,大部分是愛占小便宜的消費者。母嬰門店實施這套動銷方案可能會帶來流量或者短期的盈利,但不能從根本解決門店的經營之痛,保持可持續的良性盈利。
“越促越死”會成為這些母嬰門店的死結,并且銷售這種易使消費者誤導的產品,也容易使門店聲譽受損,在消費者心中也可能會拉低信任度。就例如:拼多多曾經賣的很多都是山寨品,雪碧變成雷碧,最終使其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標簽多是廉價的、假冒偽劣等。
所以也提醒大家不要盲目為折扣而接產品,做選品太重要了。記住:專業和極致的服務是我們門店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大部分的母嬰門店后續的專業服務并沒有跟上,所以導致寶媽將線上與門店的比較,聚焦到了單一的貨上。那如果只是按照貨去對比,那就很簡單了,誰家便宜就我買誰。但是如果寶媽對比的對象,是線上買貨和線下的專業服務加上產品,她還會單一的去考慮價格這個因素嗎?她的判斷就不一樣了。所以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答案,并不只單單是寶媽的消費習慣發生改變了。”母嬰前沿網紅門店爆破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特約講師余老獅表示。
綜上可見,利用“山寨”、“傍名牌”、“關聯營銷”來撬開市場從中獲利的企業不在少數,但這對于品牌自身來說,不利于長遠發展;對于原創品牌和消費者更是一種權益的侵害。最后也希望各位母嬰店主在選品時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誤人誤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