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強
8月12人,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接受央視《對話》節目訪談的內容迅速刷屏。這是鐘2005年后再一次上《對話》,在主持人陳偉鴻的引導下,對近期所有的圍繞農夫山泉和中國首富身上的網絡爭議、創業挫折、純凈水、接班人等熱點話題進行了回應。
在這篇對話中,筆者注意到,主持人問:有人說從全世界來看,美國的首富是造火箭的,中國的首富是賣水的,所以就比較“水”。
鐘睒睒回答:我覺得這句話也很中肯。我就是賣水的,我就是比較“水”。美國的首富埃隆·馬斯克,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天才型的企業家。我們兩個人有非常大的不一樣,我25歲在干什么?我讀了四年小學,做了十七年的農民。埃隆·馬斯克24歲的時候,已經是斯坦福大學博士在讀,他博士沒讀完就下海了,去做他的理想事業。但同樣是首富,社會責任是可以比較的,因為財富本身它是有社會責任的。
在這個對話里,筆者不知道鐘睒睒為什么要突出自己的“農民”背景,但說他做了十七年農民,不知道怎么算出來的。
鐘睒睒出生于1954年12月,25歲時是1979年。這時,他已跟父母從諸暨鄉下回到了杭州2年。1978年,鐘睒睒的父親鐘楊翼獲得“平反”,回到浙江省廣播電視臺工作,1993年從浙江省社科聯退休。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鐘睒睒和他妹妹一起參加了2次高考,因為只讀過4年小學,都失敗了。此后,他聽從他父親的建議進入浙江廣播電視大學(電大)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鐘睒睒曾自嘲:那個年代,考不上大學的都去了電大。
顯然,1978、1979,已回到杭州的鐘睒睒,應該不是在做農民了,要么在備戰高考,要么進入浙江廣播電視大學就讀。
鐘睒睒是在讀5年級時,因父母被打成“右派”,將他從杭州帶回諸暨。假設鐘5歲上小學,10歲讀5年級,那一年是1964年。就算鐘睒睒從1964年開始一直做農民到1977年,滿打滿算14年,跟鐘說的17年相差3年。
“我第一份工,是做石工,在湖州錢山漾。駁石勘,沒有雨鞋,赤腳泡在12月的水里干活,沒有母親持續的鼓勵,不一定能堅持下去。那刺到骨頭里的冰冷讓我終身難忘。”鐘睒睒在朋友圈發表千字長文悼念母親,他稱是母親教會了自己吃苦。不過“石工”跟我們傳統意義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還是有點區別。
據公開資料,上世紀60年代末到1977年,鐘睒睒輾轉于嘉興、紹興等地,學做泥水匠和木匠。這兩個職業,嚴格來講已不是純粹的農民,而是手工藝人了。筆者也是農民出身,手工藝人是幫農民提供建筑和維修服務的人,農村中有比較高的地位。
其實,鐘睒睒和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曾是浙江文聯家屬樓同一棟樓一起懸梁刺股共同奮斗的兄弟。1984年,鐘睒睒考上《浙江日報》做農業記者,馬云第三次高考考上杭州師范大學。
鐘睒睒自稱做了17年農民,但他跟馬云一樣,出身并不“農民”和草根。
早在清嘉慶道光年間,鐘家就是名聞遐邇的書香之家。鐘睒睒的天祖鐘權,是浙派篆刻由古代轉向近代的名家,留有《印譜》8卷傳世。鐘睒睒的祖父鐘子逸,曾任中共諸暨第一任書記。鐘睒睒的姑父金城曾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常委。鐘睒睒的表哥金矛曾任海軍副司令員。鐘睒睒的父親鐘旭我,又名鐘楊翼,建國前畢業于上海民治新聞專科學校(后并入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后在浙東游擊區做宣傳工作。解放后,鐘楊翼先后供職于《浙江日報》和浙江廣播電臺,做過報社編輯組副組長,也做過電視臺政治宣傳組負責人,1993年退休前已是浙江省社科院領導。
當然,鐘睒睒考進《浙江日報》也算子承父業,1985年他采寫的一篇報道《洪孟學為啥出走?》在《浙江日報》頭條刊登,不僅得到了總編輯鄭夢熊的推薦,還被人民日報專文評論。這種才華和文采不是普通農民能夠做到的。
當然,筆者理解鐘睒睒說自己做了17年農民,是為了方便說明自己作為中國首富的社會責任跟自己初心有關——做農夫山泉天然水,選擇偏遠、水質好的地方作為水源地,是為了給當地貧窮的農民增收;做農夫果園至今不盈利,卻讓當地果農年入幾十萬元;做東方樹葉2023年之前不賺錢,誓要保證茶農的收益……這一切都是從做了17年農民這個初心出發的,這個初心也成就了農夫山泉的商業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