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鯊導讀:新一輪洗牌開始
作者 | 陳世鋒
編輯 | 盧旭成
近日,戶外品牌伯希和宣布完成數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啟明創投領投,創新工場、金沙江創投等跟投。伯希和方面表示,新一輪融資將用于PELLIOT伯希和專業及高端產品線的創新設計與研發,同時用于公司線下渠道布局及全球供應鏈體系的完善。
(來源:官方提供)
據悉,今年上半年的8起服飾零售投融資事件中,就有兩起為戶外品牌。4月,國產瑜伽服品牌tan theta獲得Keep投資;5月,奧雪文化獲得數千萬人民幣融資,投資方為曾在國內頭部運動品牌李寧集團任職COO的楊海威。
但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戶外用品上市公司的業績卻并非一路高漲。A股戶外用品龍頭公司中,除了探路者營收利潤雙雙增長外,牧高笛、三夫戶外營收利潤都在下滑。財報顯示,牧高笛上半年營收8.35億元,同比下降2.95%;利潤7914.43萬元,同比下降18.42%;三夫戶外上半年營收為3.28億元,同比下滑8.76%;凈利潤為817萬元,同比下滑27.93%。
從目前來看,中國戶外用品的行業集中度不高,龍頭公司的市場份額并不大,而越來越多的海外戶外品牌也將目光瞄準了中國。安踏收購的亞瑪芬體育,旗下戶外服飾品牌始祖鳥在中國賣爆了,并幫助其母公司在今年第二季度扭虧為盈。日本的戶外品牌Swallow、“鹿牌”、雪諾必克也紛紛前往中國“淘金”……
隨著越來越多的海外品牌的進入,以及眾多國產品牌的崛起,中國戶外賽道或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起底A股戶外三龍頭
戶外運動屬于舶來品,20世紀80年代初戶外運動從歐美傳入中國。2000年左右,我國戶外用品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最早吃到這波紅利是三夫戶外和探路者。
三夫戶外成立于1997年,最初以構建線下線上零售+體驗綜合店、戶外活動賽事組織等為主要業務。憑借著對國外戶外運動品牌的代理,三夫戶外在十年前甚至更早,成為國內運動市場頗具影響力的企業。巔峰時期,三夫戶外代理過400多個品牌,其中包括了現在爆火的始祖鳥、北面以及亞瑪芬旗下的多個品牌。2015年底,三夫戶外敲開資本市場大門,營收、凈利潤都在當時形成了不小的規模。
(來源:AI制圖)
探路者,成立于1999年。彼時,海南、廣西等地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大量淘金者開始逃離,盛發強、王靜夫婦轉戰北京,推出探路者品牌,起初主打戶外帳篷業務。隨著后來引進奧索卡、日高等國外戶外品牌,探路者將品類拓展到鞋服,并推出自己的自主品牌。2008年,探路者成為奧運會唯一戶外用品特需生產企業,并請來登珠峰的王石做品牌代言人,一時間探路者成了國產戶外品牌的驕傲。2009年,探路者成為登陸創業板,成為“戶外用品第一股”。巔峰時期,探路者擁有超過1600家線上門店。
相比之下,牧高笛創立的時間較晚。其創始人陸暾華之前依托華鑫集團的外貿業務,給迪卡儂、哥倫比亞等國際戶外品牌做帳篷和睡袋的代加工服務。2003年,感受到了戶外用品領域“國產替代”的機會,又不甘于只做低毛利的代工業務,陸暾華在2003年拉上弟弟陸暾峰成立了自主品牌牧高笛,并以一款“冷山”帳篷打開中國市場。
然而,牧高笛這個“后起之秀”發展最猛。從2024年半年報來看,三夫戶外營收3.28億元,探路者營收7.08億元,牧高笛營收8.35億元。凈利潤方面,牧高笛與探路者差距不大,均遠超三夫戶外。
A股戶外三巨頭的業績分化,源于其戰略的選擇。上市后,探路者不斷在多元化業務試探(先是在2013年開拓旅行服務和體育業務,后來又拓展至芯片業務),三夫戶外依然扮演者渠道商角色時,牧高笛則早早從代工轉向了自主品牌。
尤其是在輕戶外露營場景的布局,讓牧高笛快速爆發。2019年,牧高笛的年收入還在5億元附近,但到了2022年,牧高笛營收超過14.35億元,同比增長55.52%。2022年牧高笛的凈利潤也首次突破億元,扣非凈利同比暴漲125%至1.39億元。
在此后的發展過程中,牧高笛的產品線覆蓋到更為廣泛和多元的戶外場景,包括一些輕戶外的露營場景。
牧高笛的自主品牌戰略也獲得重大突破。2022年,牧高笛的營收結構出現根本性轉變,原本收入占比更高的海外代工業務幾乎被自主品牌業務超越,后者實現收入7.05億元。
(來源:牧高迪官網)
疫情三年,牧高笛品牌的產品策略完全圍繞露營概念進行,迎合了當時粗放式增長的戶外露營市場。但在后疫情時代,隨著露營市場的退潮,牧高笛的業務也大受影響。
某行業分析師表示,疫情期間,露營的盛況更多可理解為居民在遠途旅行難以實現下的“退而求其次”,目前的熱情很難變成一個長久的習慣。
另一個難以忽視的現實是,露營始終是一個高消費、低頻次的娛樂項目,對消費者的財力與精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帳篷、桌椅、天幕等露營基礎設備的更新換代周期較長,且價格昂貴,配齊全套裝備的花費通常在萬元上下。
同時,露營本身的玩法也相對復雜,除了挑選合適的地點,還需要搭建帳篷、準備食材等工作,一整套流程下來,往往需要數小時。即便是營地搭建完成,也不意味著他們就能完全享受到美好的露營生活,可能一陣大風就能卷走露營的閑適,這降低了上班族露營度假的期望值。
復購率低下嚴重影響到牧高笛等企業的業績。2023年,牧高笛露營及裝備產品營收下降至個位數,僅同比增長了6.38%,2022這一數據為62.62%。而其他相關配件產品的營收從2022的同比增長101.03%,變成2023年同比暴跌超過72%。
這一局面甚至延續到2024年。今年上半年,牧高笛營收8.35億元,同比下降2.95%;利潤7914.43萬元,同比下降18.42%,營收凈利雙雙下滑。
群雄逐鹿
當戶外生活方式席卷而來,小眾圈層突破大眾圈層,戶外場景也成為各大品牌們的爭奪點。尤其是當戶外場景的概念變得更豐富,輕量化戶外、生活化戶外也讓更多服飾品牌參與進來。
比如,安踏收購了始祖鳥母公司亞瑪芬,通過自上而下的拓展產品價格帶,從專業化戶外用品逐漸踏入到大眾化市場。
(來源:始祖鳥官網)
在未被安踏收購之前,始祖鳥高管聲稱:“我們希望為最專業人群提供產品,如果目標是成為百年歷史的品牌,那么進入潮流服飾世界是非??膳碌摹!碑吘?,歷經數十年輝煌的“宇宙第一潮牌”Supreme,當時正陷入了業績下滑的泥潭。
然而,被安踏收購后,憑借冬奧會等多種途徑的推廣,包括TikTok用戶自發上傳的“始祖鳥淋浴挑戰”風潮,讓始祖鳥在中國開啟了“破圈”之旅。一時間,始祖鳥“一衣難求”,品牌熱度增長明顯。
而牧高笛顯然也洞察到這一趨勢,它在2023年的財報中也提到,“戶外品類的消費場景正逐步從專業戶外活動向都市商務和休閑拓展……隨著戶外服裝的加速破圈,消費場景的邊界會越來越模糊。”
因此,牧高笛在2024年做出全新的品牌定位:在強化品牌于戶外領域專業性的同時,必須在露營之外找到業績增長的第二曲線,其中功能性戶外服飾是關鍵。但從今年上半年財報來看,尚未看到其對于牧高笛業績有明顯的拉動作用。
迪卡儂似乎是“反其道而行之”。起初,與其他運動品牌相比,迪卡儂的優勢在于相對低廉的價格,并且產品品類十分豐富:在一家迪卡儂門店里,消費者幾乎可以找到所有類別的運動裝備,大到露營帳篷、滑雪板,小到防曬噴霧、搖搖杯等等。
近年來,迪卡儂開始轉向專業運動品牌,將旗下不同品牌的產品產品歸為戶外運動、水上運動、山地騎行運動等九大運動品類,并單獨設立公路自行車、跑步、攀巖、狩獵四大專業品牌,其中不乏一些定價較高的高端品牌。另外,迪卡儂還與2024年巴黎奧運會和殘奧會官方展開了合作,希望助力迪卡儂向高端化市場發展。
(來源:迪卡儂官網)
一些傳統戶外品牌比如探路者、駱駝等,則一直基于其專業戶外品牌屬性,強化產品技術優勢和高端化定位。比如探路者還將載人航天、極地科考、高海拔攀登中采用的科技注入到日常戶外服裝裝備當中,借科技研發來建設品牌護城河。駱駝則推出了全新品牌“喜馬拉雅”,旨在滿足專業戶外運動愛好者對高品質、高性能裝備的需求。
此外,新玩家優衣庫、蕉下、波司登、Lululemon等,也在原本優勢品類的基礎上紛紛跨界,關注細分的輕戶外消費場景,擴展品類線,推出速干衣、沖鋒衣等產品,覆蓋更多元的消費訴求。
在中國現有的戶外消費場景下,“全天候(風雨冷暖都能穿)”“全季節(一衣穿三到四季)”的三合一沖鋒衣似乎成為了一種“神器”,因為它一方面能部分取代羽絨服城市保暖功能的需要,同時又具備戶外防護功能,從而深受消費者青睞。這也成為跨界玩家切入戶外市場,培養用戶心智的關鍵。
剛剛拿下B輪數億元融資的伯希和,也將沖鋒衣作為主打,從初期趕上戶外用品賽道爆發,疊加電商流量紅利取得倍速增長,到當前重金投入專業線產品研發及全面布局線下渠道,伯希和創始人劉振表示:“伯希和希望通過高性能、高價值的產品為戶外愛好者帶來優質的產品體驗,讓更多人來到戶外、愛上戶外,實現以生活方式品牌驅動生意增長的長期商業價值?!?/p>
一時間,海外與國內品牌競起,新老品牌你追我趕,各種戰略打法頻出,讓中國戶外用品市場精彩紛呈。
小結
戶外運動作為一種可選體育活動,其消費意愿與GDP發展水平有著密切聯系。據業內專家相關測算,當人均GDP水平處于5000美元以下時,人們開展的戶外運動僅限于郊游、徒步、垂釣及登山等基礎大眾類戶外運動。當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時,跑步等開始興起。當人均收入上升到8000美元時,騎行和滑雪逐步流行。當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時,劃艇等水上戶外運動開始受到青睞。這意味著,中國戶外運動將處于上升期。
與此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和體育總局等機構聯合發布的《促進戶外運動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 年)》中提出,推動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 2025 年達到3萬億元。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于2024年6月印發的《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提出,打造一批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引導和擴大體育休閑消費……這一系列政策的推出,也將進一步激發中國戶外用品消費新活力。
但值得關注的是,擁有巨大消費人口的中國,至今尚未誕生自己的始祖鳥、薩洛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第一,國內戶外品牌不會講“新故事”。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戶外品牌技術和產品實力,已經能比肩國際大牌,但在營銷上,缺乏長期的故事表達,消費者粘性較低。很多人購買始祖鳥、Lululemon,是圈層需求、社交需求,然后是運動需求。提供情緒價值,或許是戶外品牌突圍的關鍵。
第二,低端VS大眾化,如何抉擇?中國制造實力強悍,從睡袋到帳篷,從沖鋒衣到防曬服,“中國制造”正日益成為全球戶外運動愛好者的首選。但“中低端產品市場不穩定,經常出現周期性波動,好一年惡三年”,一位業內人士坦言。
(來源:AI制圖)
隨著戶外運動的普及,大眾需求的上漲,原有消費圈層分化,消費渠道和零售環境更新,必然要求品牌具有洞察市場的能力。一旦品牌失去市場洞察,中低端品牌可能會被“白牌”商品嚴重沖擊。
此外,戶外品牌還要有自己的科技屬性,以更好地服務戶外消費群體。但實際上,目前國內的戶外品牌在該方面均不突出。比如,營收最高,主打高端的牧高笛,在研發上的投入十分不足,尚未建立起自己的技術壁壘。2023年,牧高笛投入的研發費用為2789萬元,占營收的比例僅為1.9%。
或許,隨著中國戶外消費的盛行,中國戶外品牌更愿意在產品、營銷、科技等方面投入,成為名副其實的戶外用品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