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崔悅晨
浙商證券對國都證券的收購案迎來新進展。
9月6日,中國證監會對浙商證券“入主”國都證券提出了7項反饋意見,并要求國都證券在30個工作日內逐項落實。
自2023年底啟動以來,這場并購案已歷時9個月,如今幾近尾聲。如果進展順利,浙商證券將成為國都證券第一大股東。屆時,兩家券商能否實現協同效應,達到“1+1>2”的效果?
穩坐國都證券第一大股東
回顧來看,此次浙商證券的并購事項推進頗快。
2023年12月,浙商證券發布了相關公告,準備從國都證券的5個股東手里收購股份,預計收購的股份比例為19.15%。
今年3月,浙商證券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受讓重慶信托、天津重信、重慶嘉鴻、深圳中峻、深圳市遠為投資有限公司分別持有的國都證券股份,合計19.15%,股權轉讓總金額為29.84億元。
5月,浙商證券董事會審議通過相關議案,同意公司參與國華能源所持國都證券7.69%股份的競拍,并授權董事長翁振杰決策及辦理本次競拍相關的事項。
6月,浙商證券成為同方創投所持國都證券5.95%股份公開掛牌項目、嘉融投資所持國都證券1.46%股份公開掛牌項目的受讓方,成交價格分別為9.11億元、2.24億元。
至此,經過三輪收購,浙商證券共持有國都證券34.25%股權,穩坐國都證券第一大股東之位。
公開資料顯示,浙商證券成立于2002年5月,總部位于杭州,是浙江省首家A股上市券商,其實控人為浙江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業績方面,浙商證券2024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80億元,凈利潤7.84億元;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總資產達到1349.83億元。
國都證券是一家中小型券商,2017年在新三板掛牌。今年上半年,國都證券實現營收7.83億元,凈利潤3.89億元,公司總資產達到340.1億元。
由此看出,浙商證券對國都證券的并購可謂“大魚吃小魚”。整合后,浙商證券預計將增加資產規模,獲得進入中大型券商行列的入場券。此外,這次并購還可能加強浙商證券在投行領域的專業實力,從而提升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值得關注的是,浙商證券對浙商基金的持股比例為25%,與此同時,民生人壽保險和養生堂有限公司也各自持有浙商基金25%的股份。
在2024年上半年,浙商基金的業績表現引起了市場的關注。據浙商證券2024年半年報,2上半年浙商基金實現營收9656.64萬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了39.26%;凈利潤23.57萬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了3000萬元,降幅超90%。
相比之下,國都證券持有中歐基金20%的股權,其管理規模和行業排名相對領先。此次合并后,浙商證券可以間接獲取中歐基金的股權,從而彌補在基金業務上的短板。
國都證券及其股東被罰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購前,也就是2023年1月,國都證券及其多位股東曾收到北京證監局開出的罰單。其中,重慶信托存在的問題最多。?
罰單顯示,重慶信托作為國都證券的第五大股東,與其他多名股東試圖隱藏一致行動人關系,以擴大其作為股東的影響力。另外,重慶信托還與多名股東違規讓渡表決權等股東權利,試圖擴大其作為國都證券股東的影響力,并利用管理職權進行不當關聯交易。
在國都證券上述被罰股東中,重慶信托與重慶嘉鴻均在浙商證券第一輪股權收購中,就將所持股份轉讓給浙商證券。值得關注的是,國都證券現任董事長翁振杰同時也是重慶信托的董事長。
2023年4月,國都證券也因公司治理失衡、股權管理未履職盡責等問題受到北京證監局的處罰。
罰單顯示,國都證券未審慎判斷并報告部分股東一致行動人關系情況、公司股權結構重大變化和個別股東對公司經營管理的影響。并且受公司治理影響,國都證券投行業務出現了三大問題,一是關聯交易管理失當;二是執行業務未勤勉盡責;三是合規內控管理薄弱。
北京證監局指出,國都證券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公司治理失衡,投行業務內控制衡失效,影響公司合規穩健展業。
因此,國都證券保薦承銷、公司債券承銷、資產證券化等業務被暫停六個月。同時,國都證券董事長翁振杰和前董秘朱玉萍也被監管談話。
券商并購潮持續升溫
今年以來,券商整合步伐明顯加快,證券行業并購熱潮持續升溫。
今年4月,國務院發布的新“國九條”明確提出,支持頭部機構通過并購重組、組織創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鼓勵中小機構差異化發展、特色化經營。在此背景下,證券行業的并購活動正變得越來越活躍。
近日,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合并的消息點燃市場。
據悉,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同為上海本地券商,同屬上海國資委管理。合并后,有望超越中信證券,成為第一大“航母級”券商。
除了國泰君安+海通,今年以來,國聯+民生、浙商+國都、西部+國融、平安+方正、太平洋+華創以及國信+萬和的并購也在持續推進。
業內人士認為,證券公司合并的趨勢主要是由政策和市場環境兩者驅動。一方面,在監管積極鼓勵并購重組的背景下,部分券商可能會主動通過并購來擴大業務規模并改善業務結構;另一方面,在業務趨同的背景下,市場競爭加劇,驅使部分中小型券商更加積極地尋求合作或轉讓的機會。
目前,國內證券公司的數量已突破140家。在業務同質化嚴重、馬太效應強烈的情況下,并購重組無疑是優化資源配置、形成規模效應的重要直接手段。
券商行業分析師認為,通過并購重組,證券行業能夠促進地方金融資源的更有效整合,并帶來互補優勢和協同效應。在政策的鼓勵和股東的期望推動下,預計未來行業并購重組空間或進一步打開。(思維財經出品)■